在收到的那一大包东西里面,除了最重要的那封信之外,还有好多有关公司的福利,教育,员工权利,以及有关公司的规定等等。这些东西也都很重要,因为其中涉及的福利保险部分,实际上也是员工待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各个公司之间的有关员工福利的重要区别之处,所以往往是新来的人最先关注的地方。
在我收到的这份“offer”里,注明了我属于是“非工会”雇员,规定不能参加工会的有关活动,也不能享受工会会员的权利。这让我很困惑。想当年在国企中工作时,还没问我要不要加入工会呢,就开始从工资里扣会费了,想不是会员都不成。工会里有什么权利到是不知道,可隔三差五地总能发张电影票,逢年过节的时候发点儿鸡鸭鱼肉,豆油白糖什么的,倒也的确不赖。怎么这儿的工会不愿意扩大工人阶级的队伍呢?
后来才知道,这里的工会和国内所说的是两码事。工会成立的初衷是要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的权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北美地区的工会已经远远不是个福利组织那么简单,其涵盖范围,也由初始的以产业工人为主,扩大到了各个领域。教师,公务员,警察,甚至外交官都有相应的工会,早已经成了一股任何人都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这些工会往往能操纵相应领域中的生产服务活动,并以此为筹码,和有关的资方或政府部门对抗,逼迫其让步,并每每得手,颇为强势。因为其活动往往是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所以社会各界对其的态度也大都由原来的同情而转为厌恶,更有人斥之其如同黑*社*会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的资方大都采用了一种“惹不起而躲得起”的态度。同时,因为经过工会斗争得来的会员权利是“打”来的,所以也必然被附加上许多条件。这对那种大规模有规律的工业生产服务活动来说,还好控制,但对于在高科技领域中崇尚“开放”“自由”的工程师而言,就不那么适用了。所以那些近年来在美加地区新成立的高科技类公司里都没有工会。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一个公司里如果还有工会,立刻会对其产生一种“古老”“过时”的印象。
Nortel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并一直带有很强的生产能力,产业工人所占比例不小,所以有工会不足为奇。但是它显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我不知道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总之在我进入Nortel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工会只限于那些从事定时工作的生产部门。而在设计研究部门工作的雇员不在此列。想想也是,工会会员的工资待遇都是通过集体谈判后,按照固定比例和时间调整的。在生产部门工作的员工上下班也还要通过“打卡”的步骤,以确保其工作时间。反之,设计科研部门的员工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只要每周上够四十小时,每天你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并没人管。在工资方面,也都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调整。每个人都可能不一样,通常也都互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工会还是公司方面,肯定都不愿意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工资待遇方面,北美地区对从事所谓“白领”工作的雇员普遍实行年薪制。数目多少通常是招聘过程讨论的项目之一。大公司一般都有比较规范的工资标准,每个级别的工资范围是个定数。一旦你的级别确定,工资的波动也就只能限于那个范围内里。而小公司则相对灵活些,更多的是按“市价”来。通常情况下大公司的待遇当然会比小公司好些。当我决定离开那个小公司而加入Nortel,临行和同事告别时,有的人听说我要去Nortel,脸上立刻现出会意的笑容,一边意味深长地“哦。。。”一边伸出拇指和食指捻着。。。那是谁都明白的意思。
如果说工资水平还有个大致的市场价格作参照,那么奖励制度就纯粹是因公司而异了。有的公司有固定一年一次或几次的奖金,用一种非常复杂的公式把个人表现,专业级别以及公司业绩综合到一起,以此确定每个人的奖金数额。而有的公司纯粹就是随机的了。依据情况不同,这些奖金数目波动会非常大。至于那些公司高管级别的人物,所得奖金数目更往往是天文数字。我记得,在网络泡沫破裂后的几年,各个公司普遍业绩下滑,股票大跌。C公司的总裁为了表示自己与公司共度难关的态度,宣布把自己的工资降为每年一美元。可谁都知道,他每年的奖金数目是工资的若干倍。不拿工资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伤害。
股票期权是另一种员工收入形式,这在新兴的高科技公司中尤为普遍。员工加入公司,一般会得到一笔一次性的股票期权,数量多少就依公司而异了。此后,有的公司还会定期再予以追加。股票期权的意义在于把公司的前途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期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这个,在高科技热的那几年中,随着一批批新兴高科技公司上市,也就在美加几处高科技公司集中地区,造就了一批百万千万富翁。
不过,这种造富运动的结果实际上并不牢靠。股票期权通常都带有强制性的持有期限,一般在被授予之后规定几年内不准交易。而在允许交易后,每年也只允许出售很小的比例。这样一来,要将手中的股票期权全部脱手兑现,可能要经历若干年的时间。很多情况下,人们只能眼看着这笔股票财富随着市场的上下波动,或高兴,或沮丧,但却毫无办法。高科技泡沫破裂之后,股市一落千丈。许多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已经远低于其员工手中期权的票面价格,被称之为“under water”。由于在这些期权过期前,股票价格再涨回到原来的票面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些期权实际上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形同废纸。持有这些期权的员工,非但分文未得,更有的由于所在地区的税务规定的影响,交不起高额的所得税,而不得不破产。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潜在的“快速致富”的可能性,还是对很多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相比那些新兴的高科技新秀,Nortel在这方面步子迈的并不大。它的员工报酬体系,还带有那些历史悠久的老公司的许多特征。比如,我进入Nortel后的一段时间,工程师如果要加班,需要得到批准,而一旦批准也就可以拿到加班费。而在那些新兴的公司中,这是根本没有的事。在其他那些新兴公司以股票期权,股票购买计划等新花样吸引人时,Nortel的员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无缘分享公司股票价格高企所带来的好处。仅仅到了那股风潮的末期,眼见大批员工出走,转而去加入各个中小公司,Nortel的管理层才认识到,现行的一套已经“OUT”了,从而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像股票期权这类东西,还是仅仅局限于管理层的人员。到了后期,普通员工才开始有了一点儿,但数量很少,根本不构成吸引力。
养老金计划是体现这种差别的另一个例子。我这儿所说的是由个人投资的养老金计划,而不是由政府主导的那部分。美加两地这种个人养老金计划名称不同,但意思差不多,都是由个人投资,政府则不对所用的本金征税,等到将来往外取钱时再征税。其实就是以这种“延缓征税”的策略鼓励你投资供将来养老。很多新兴公司以一种“雇主对等投资”的方法,作为福利的一部分。具体的就是,在一定的限额内,你往这个计划里放一块钱,公司就也给你放一块。这样就相当于你的投资立刻就有了100%的回报。许多公司在招人时,往往会把这个列出来,作为噱头之一。
以此相对应,Nortel在这方面却显得很守旧。在我刚去的时候,Nortel的养老金制度还是和原来国内的方法差不多,按比例由工资中扣,存到Nortel指定的账户中去,等你退休了,再从这个账户中定期拿钱养老。这种方式,是按照很早以前人们的工作方式制定的:一个人加入一个公司,并在那干一辈子,最后退休。但问题是,今天的工作市场已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出现,员工的流动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在一个地方呆两三年都算长了,那还能指望他们在你这儿待到退休?更何况,到人家退休时,你这公司有没有都还是个事儿呢。这种老式的养老金制度,让人觉得总在向你要钱,却不知道钱去了哪,到时还能剩下多少。给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Nortel当时也的确有那么一批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这种制度对他们而言还是乐于接受的。
Nortel管理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九十年代末,Nortel开始着手修改养老金计划。为了照顾各方面的要求,规定每个员工都有三个选择:一,将现有账户上的钱全部取出,转入一个以Nortel股票为主的投资基金账户,在一定的限额内,今后往里面放多放少,由员工自己决定。同时公司对投入的钱采用“对等投资”的办法。二,还维持原来的计划不变。三,则是上面所说的两种办法的混合物,一对一半。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当时Nortel的股票像疯了一样的上涨,谁看了不眼红啊。相比那多年以后的退休,现在把银子赚到手里才是硬道理。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目光短浅。许多老员工还是选择了原有的计划。毕竟他们马上就要享受到那种把公司当成“提款机”的好处了。我们组有一位同胞大姐,最后选择了第三种办法。按她的说法,她既不想落下现在股市的这班车,也不想冒太大风险,还是稳妥些好。
很显然,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盘算,考虑了方方面面。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没有把一旦这个公司发生变故会如何的事情考虑进去。Nortel当年是那样的辉煌,有谁会想到它若干年后的下场呢?如今,Nortel已经破产,股票成为废纸,像我一样把赌注压在这上面的人都是血本无归。同样,那些对其贡献了一辈子,指望靠其养老的人们,也再不可能从这个“提款机”里获得任何东西。
人算不如天算啊!
用户717202 2013-10-28 10:25
用户1712527 2013-10-25 17:22
故步自封,当然会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