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把自己最精华的经验分享出去

2010-8-6 11:52 15239 13 106 分类: 消费电子

今天正式完成了所有正文部分的工作,一共10章目前是299页。明天一早就会发给编辑进行初审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老婆问了我几个问题?

1. 你写的书是不是你最精华感受最深刻的东西?

2. 你不怕被人学去,大家都学会了你怎么办?别人比你厉害了怎么办?

3. 万一被抄袭怎么办?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和同事探讨了我们的美国和欧洲的同行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面,把自己学会的东西和经历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努力积累经验;就这一点来说,有50%的工程师遇到问题这样做就不容易了。其中50%的人又采取了唯经验论,慢慢变得不爱积累,不爱思考,不爱学习。另外45% 属于独乐乐的类型,一个劲的积攒自己的知识,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受到经验和知识带来的益处的时候也会更加重视这些东西,把它爱惜的藏起来,对外讳莫如深。大概能有5%的人把自己整理的东西不断的厚积薄发整理出来,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和交流,一起成长,但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群体内。

这样算算,其实只有50 %×5%=2.5%的工程师积累的经验得到分享和重复利用,慢慢得到抽象。这个模型里还有50%的工程师可能转型之后就放弃原有的积累,还有50%由于将经验过于实例化显得非常局限,通过这样一个衰减,有效的知识和有用的东西能够有0.5%留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为直观的印象,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期刊的文章,日本的技术在线的文章,还有芯片应用资料的文章,大家是否觉得他们把他们认识最为深刻的一部分提取出来,在共享给大家分享成果,获取更高的发展和更深入而准备的台阶呢?当然在他们背后的是一整套企业的行为,一整套的制度可以促进他们去记录,总结和思考发生的事情,错误,成功,改进和革新;正是这样的一种群体性行为使得我们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和我们的客户都认为“老外特别专,老外特别认真,老外特别敬业,老外特别全面,老外特别严谨……”,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工程师,中国设计中心的产品都很差,所有的源头还是在我们工程师自己身上衍生出来的。

从起点而言,我们可能没有怀有善意和经验的老工程师带着,也没有供应商系统而热情的支持,没有完善的入门教材和进阶读物,甚至我们的工程师的期刊文章还不如日本记者关于产品的剖析;但是这都是外部因素,更多的问题是出在我们自身;我们给自己画了一个圈,认为那是我们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是可以安身立命的东西;但是何尝想过随着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有什么经验和知识没有保质期,有什么工程师可以不学习可以原地踏步而与产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呢?

回到最初,把自己感受最深刻,觉得最为精炼的东西总结出来,写成书籍,我要感谢北航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对我而言这是一个milestone,在写作中我自身有着不断提高,认识也逐渐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体会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多角度性和总结重要性。

我倒是希望每个年轻的工程师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引发自己的思想,自己能够去验证。我敢说我的书里面有很多的漏洞,毕竟我花了8个月功夫但是我水平有限,因此我很欢迎大家来“找茬”。如果能引得大家说一声,我尽心了,我会非常感激大家,也希望大家读了以后有所思有所得。如果能够在汽车电子零部件这个领域有所突破,我是很有感触的,和欧美工程师共同去工作,去做支持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感受到了不信任,也感受到了差距。能够在自己的行当做到比别人好,想得比别人多做得比别人多,我想后来的师弟师妹们有的是空间和舞台。

最后,写书并不是为了物质,我想分享和成就感也就是一种很大的回报。如果被抄袭和盗版,我应该感到很荣幸。最后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特别是岩兄帮我校对了几乎所有的章节,也感谢烟烟老婆。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93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641251 2012-2-22 09:47

汽车电子硬件设计,国内有啥较好的公司啊

用户1525767 2012-1-30 14:17

楼主也不能完全责怪国内工程师不喜欢共享,恐怕问题上的源头还是出在管理工程师的那帮人身上。 如果所谓的一些管理人员,公开的口号是鼓励知识共享,私下的目的是不断用新人学习后把老人冷冻,踢走,干掉;那么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工程师们有几个真的敢共享? 大家觉得我所说的这种“如果”,您身边有这样或多或少的影子吗?

用户1173610 2011-11-7 10:17

好東西應該拿出來分享.

用户1483902 2011-10-12 16:57

支持楼主的分享精神,工程师间就应该多分享,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当你在网上寻找答案的时候,当然希望别人可以将他知道的知识发出来,换位思考就行了。

用户1618632 2011-10-9 01:45

无私的奉献,致敬

yzhu05_597603602 2011-9-12 19:17

《汽车电子硬件设计》,北航出版社,11年九月中下旬吧

用户1507469 2011-9-12 16:49

赞一个,希望能提供书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用户1624720 2011-9-9 10:39

不错 受教

用户1169547 2011-8-23 09:02

hao!!!!!!!!!!!

用户1620937 2011-8-17 16:51

天朝的数千年的传统
相关推荐阅读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3
电池管理芯片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向Davide Andrea / LiIonBMS.com表达敬意,他把大部分能收集的数据都收集到了。从他的角度来看,给出了参考建议,也给出了ASIC的参数(http:...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2
电池管理的架构概览
  今天开始对整个架构进行初步涉及,LT的工程师在《BATTER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一文中提及了四种...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0
电池管理的未来可能的技术2
  朱玉龙 汽车电子设计 继续整理余下的部分,这里主要介绍采集部分比较有新意,如建模和控制和测试部分比较传统,就略去不提,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38
电池管理未来可能的技术1
  我在和同学王嵩聊的时候,谈到国内对于测控两端的投入太少。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往智能化的路子,必须是从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有效控制开始的。这里,主要收集一些新的电池管理的技术,从美国的研...
yzhu05_597603602 2014-12-02 20:50
【一周推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又到周五了,新年将近了。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经济学的书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只能说是去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宏观看热闹,围观看各位老板...
yzhu05_597603602 2014-11-20 17:04
电池系统集合
感谢Google,费了2天的功夫,把30余款车的电池系统尽可能的从安装位置、电池系统外形、开盖照片、分解图、模块图和单体情况大概搜罗一下放在表格里面做对比。基本数据如下: 风冷vs液...
我要评论
93
13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