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项目中工程师为啥需要协调和妥协

2011-5-25 16:28 5047 17 26 分类: 消费电子

看了特权的几篇文章“钻、细、变”,联系到近日与一位资深同事的聊天,以及一些工作的感受写下来。

走出学校进入工作以后,刚开始是充满干劲的,想法也略有些天真。参与实际的开发项目,我其实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做一个简简单单的TPMS和BCM,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需要那么多的测试,为什么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做那么多的分析,需要阅读那么多guildline,需要做那么多的过程文档,需要按照那么多的checklist一条条review下来,而且需要举办一个一定规模的peer review,把所有的问题找出来,把所有问题解决掉才能进入下一步?真的,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简简单单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复杂了。

真正触动我灵魂的有2件事情

1.某个车,跑出去路试,然后跑着跑着转向灯不亮了,独眼龙一样开回OEM。为此出动若干个人力,联系供应商,花了若干个月的时间,不停的进行测试和考虑。最后发现问题是门锁不是特别好,控制的时候电机堵转,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个吸收感性能量的环节,导致在电源线上耦合出来一个很大的负脉冲,将驱动转向灯的HSD打坏了。

2.连接器选择不当,在高温高湿下,全部都碎掉了,检查下来没有注意使用环境。两个选择相同的形状,装车的时候,插错了,导致模块烧毁。

使用颜色防呆,装配的工人根本不管颜色,插得进就插,必须采用不同形状的才行。

以上的两点我写过,很凑巧,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在Guideline和checklist上有名,只是设计人员并没有完全一条条检查,peer review由于是其他人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工程师有全力义务提醒,全面检查的觉悟。走出了那个地方,回头看来,真的需要一颗学习和遵守的心,耐心的把自己与他人犯过的错误仔细的阅读一下,然后比对一下在这些错误之上形成的“规矩”,这都是拿时间和钱买来的。

每个工程师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失败,固然可以让其有着更深一层的领悟,但是问题是如果这些是错过很多回,还有必要再错一回吗?

前面走得越快,想得越简单,后面就会充满了坑坑洼洼,甚至直接掉入深坑再也爬不起来。

又过了一年,现在看来,其实整个车里头有着太多的东西,想做好一辆车,需要汽车OEM和众多的零部件厂商共同的努力这又隐含了多少工程师的经验和努力。一个部门在里头,能做的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摊到个人头上,又会少了一些。有时候,我也会茫然,当你做零部件产品的时候,你只能看到下面,看不到上面,也看不到芯片里面;当你在负责产品的时候,你很难深入下面,也需要更多的协调工作;而设计芯片,你则只能知道一些非常抽象的信息,你只能看到一片叶子,树和森林都是不可见的。     

在做硬件工程师的时候,和别人谈到最后的就是,为啥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协调,为啥需要有这么多的接口和妥协。而现在,有着更多的协调工作。我们总是可以在自己的职责上,在处理好协调的事情之余,专研一些感兴趣的东西,细心把表象划开,找出共性和特殊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汽车其实已经工业化和传承太久了,有着太多的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同样的汽车电子由于应用在汽车这个悠久的平台上,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知识和基础,学好这些才能实在的把事情做好,如有可能有些新鲜的创意。     

基于以上的叙述,在这个行业的工程师,不太可能独扯大旗,更多的还是要在一个平台之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东西,与更多的gcs合作着把事情做好。按照前老板的说法,汽车企业一般很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你在各个不同的职位和舞台轮转的机会,也有着很多的专家,你可以学习和请教。当然,事情协调和扯谈多了,比较容易把自己感兴趣和需要深挖的东西忘掉;时时得提醒自己还是有些东西需要去努力挖掘的。

 

一家之言,请大家拍砖。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9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571585 2014-1-7 08:43

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是个人提升的必要前提

朱玉龙 2014-1-6 10:48

呵呵,是这么回事,说到底做主的人很少关心路径,关心业绩多一些

用户3809340 2014-1-6 09:48

感谢分享很详细的、对比式的分析总结。不过。。。。 其实在本文进入分析之前的回国创业的故事里,就早已看到问题的根本,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这个新成立的汽车电子(电器)公司,技术和传统都是零碎的(连国别都跨越了西班牙、美国、德国等),缺少自己的根本。须知,现代科技工业可以有各类的合作、引进等,但关键是引进要引进到自己确实存在的一个坚实基础上,或者说要有自己的核心架构。没有的话,就被所有的合作引进所淹没了。

 

其实这篇文的“共性”就是所有那些认为拿国外技术加国内市场来拼凑,就能成功之想法的根本错误或局限。至于走起来以后的那些具体“管理”上的参数,自然不会符合一个健康国度中公司的那些,不比也罢、而如果精髓搞对了,部分参数即使是非常地不对,也不要紧的。

 

而正面的经验应该是:拿来国外技术就要只拿集中在一个方面的、一家的,并且要在国内团队真正吃透、掌握,然后再结合国内市场不同的特色需求,去开发一部分,最后是国内方式的关系营销去推广。可见,即使在引进的初期,国内团队也要以技术开发为主力,才有可能走在正路上。

用户1602177 2014-1-3 15:57

很不错的分享~

用户1400690 2013-12-28 00:19

同样在BMS做了将近5年的硬件,虽然表述看得不是很明白,却看到了实在之处。

funior_275656914 2013-10-24 13:27

曾经我也有这股劲

用户1550124 2011-5-29 00:10

做个东西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

用户1502736 2011-5-27 14:33

事情协调和扯谈多了,比较容易把自己感兴趣和需要深挖的东西忘掉;时时得提醒自己还是有些东西需要去努力挖掘的。矛盾啊!

用户1406868 2011-5-27 11:07

长见识了

用户1470025 2011-5-27 10:47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光靠一已之力,肯定是做不好事的。因此,我以为,工程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别人找出的问题,能够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把它搞定。处理此类问题多了,你的能力也就在这种处理问题之中提升了。
相关推荐阅读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3
电池管理芯片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向Davide Andrea / LiIonBMS.com表达敬意,他把大部分能收集的数据都收集到了。从他的角度来看,给出了参考建议,也给出了ASIC的参数(http:...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2
电池管理的架构概览
  今天开始对整个架构进行初步涉及,LT的工程师在《BATTER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一文中提及了四种...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0
电池管理的未来可能的技术2
  朱玉龙 汽车电子设计 继续整理余下的部分,这里主要介绍采集部分比较有新意,如建模和控制和测试部分比较传统,就略去不提,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38
电池管理未来可能的技术1
  我在和同学王嵩聊的时候,谈到国内对于测控两端的投入太少。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往智能化的路子,必须是从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有效控制开始的。这里,主要收集一些新的电池管理的技术,从美国的研...
yzhu05_597603602 2014-12-02 20:50
【一周推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又到周五了,新年将近了。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经济学的书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只能说是去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宏观看热闹,围观看各位老板...
yzhu05_597603602 2014-11-20 17:04
电池系统集合
感谢Google,费了2天的功夫,把30余款车的电池系统尽可能的从安装位置、电池系统外形、开盖照片、分解图、模块图和单体情况大概搜罗一下放在表格里面做对比。基本数据如下: 风冷vs液...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9
1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