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四大势力看中国TFTLCM产业状况

2010-5-19 10:56 1198 1 1 分类: 电源/新能源
 随着TCL、康佳、创维、海信等国内几大电视巨头向液晶电视产业上游延伸的动作不断加强,现在中国本土一线电视厂商几乎均已涉足液晶模组制造,一时间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模组(TFT-LCM)制造业忽然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强化,除本土电视厂商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电子厂商将其TFT-LCM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来生产,使得中国TFT-LCM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下面我们对中国市场不同类别的TFT-LCM厂商进行分析比较。

中国目前正积极开展TFT-LCD面板及模组厂的建设


中国目前正积极开展TFT-LCD面板及模组厂的建设,有望成为全球主要制造中心。


 


外资TFT-LCM厂—中国液晶模组制造的排头兵


      简单地说,TFT-LCM是一种将液晶面板结合驱动IC、柔性电路板(FPC)或PCB、背光源模组及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它上连面板、背光源、彩色滤光片制造,下接终端产品组装,在TFT-LCD产业中必不可少。


      中国的TFT-LCD产业起步较晚(非凡是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业),TFT-LCM制造也就相对落后于日、韩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为TFT-LCM同时也是终端整机的上游组件,其中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手机等产品对TFT-LCM的需求更是旺盛,从优化物流、降低生产成本、贴近客户及贴近市场的角度考虑,供给商倾向于将工厂建在终端生产厂商四周;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已逐渐成为各类电子产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同时中国还具有丰富劳动力供给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吸引国际面板大厂进入大陆布局TFT-LCM产线。目前这些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发展TFT-LCM产业的排头兵。


      其中日系厂商最早启动TFT-LCD产业化进程,也最早在中国大陆进行TFT-LCM布局。在大尺寸TFT-LCD制造领域,日系厂商除夏普外已基本让位于韩国和台湾企业,不过日资企业仍占据中小尺寸TFT-LCM产业的领先位置。夏普在无锡、日立在苏州、爱普生在苏州和深圳都有生产手机或车载显示屏的中小尺寸TFT-LCM基地。


      与此同时,三星、LG等韩系厂商TFT-LCD产业成长迅速,终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在中国也不断扩大,也增加了其在中国扩大TFT-LCM规模的积极性。


      至于友达、奇美、华映、彩晶、统宝、胜华、元太和群创等系列台资厂商,在液晶面板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倾向于将部分后段模组生产搬到大陆来完成。


 


本土面板厂自建TFT-LCM


      由于液晶面板厂多会自建后段模组工序,随着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等一批面板厂的发展,出现了京东方茶谷等一批由大陆企业主导的液晶模组厂。不过因为目前大陆已实现量产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均为5代线,而5代线生产的产品又以显示器面板为多,自然地,其制造的TFT-LCM产品也多应用于该领域。


      不过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国内面板厂正争相投入下世代大尺寸生产线的建设,如京东方在合肥建设的6代线、彩虹在张家港建设的6代线、上广电计划建设的6代线等,甚至京东方和上广电还有建设8代线的计划。相信当这些生产线的建设计划逐步被落实,与之配套的TFT-LCM厂也将顺理成章地建成。


      中国本土中小尺寸TFT-LCM产业发展较早,规模成长很快。但初期皆为没有TFT-LCD面板生产线的模组厂,由于面板依靠进口,价格和供货方面被动,同行间又竞争激烈,生存环境艰难。因此部分规模较大的TFT-LCM厂商如信利、天马积极向上游面板产业发展,自建面板产线。如天马微电子于2006年8月在上海投建中国第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产品主要为手机和数码相框用面板。此后,天马又在成都建另一条4.5代线,并且积极筹备在武汉再建一条4.5代线,希望借此奠定自己在中国中小尺寸TFT-LCD面板领域的龙头地位。信利半导体则于2005年投建1条2.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2007年竣工投产,产品主要为手机面板。原先从事大尺寸面板制造的京东方也在成都启动了4.5代线计划,布局中小尺寸面板。仅2008年内中国就有1条2.5代线、1条4.5代线竣工,并有3条4.5代线开始启动,这些中小尺寸TFT-LCD面板产线的投产意味着中国中小尺寸TFT-LCM产业也上了一个台阶,不再仅是组件的装配,而是成为拥有核心面板资源的高新技术制造产业。


 


电视厂商致力向产业链上游突破


      近年来,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发展迅猛,可中国电视厂商大都是从原先CRT电视制造厂转型过来,没有面板与模组资源,开始只能进口TFT-LCM进行后段组装。由于完全依靠进口,在议价和供给方面都较为被动,从而遭碰到诸如“技术危机”、“资源危机”、“利润危机”等问题。这就驱使中国电视厂商积极向TFT-LCM布局,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花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去开发液晶面板对中国企业来说又太过于冒险,所以很多厂商选择先从液晶模组开始切入。究竟在液晶电视的价值链中,液晶面板占30%~35%,液晶模组


      (除去面板)占35%~40%,整机制造占25%~30%。延伸至模组,至少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约可降低成本5%~10%),并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本土面板厂由上游向下游发展TFT-LCM产业的同时,以TCL、创维、康佳等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制造厂也意识到掌控上游资源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从2007年中期开始,纷纷联合日、韩或台湾地区面板厂,由下游向上游延伸,涉足液晶电视模组制造。


      首先着墨的是海信。2007年9月海信即公布投产国内第一条液晶电视模组生产线。海信整体目标是,从2007年到2009年分三期投资7亿元人民币,完成五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2007年投产的是第一期生产线,年产能50万片;2008年9月新建成两条模组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50万片;计划2009年还将继续建设两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届时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TCL紧跟其后,在2007年12月的股东大会通过增发近17亿元,上马TFT-LCM项目的方案,计划与三星在惠州建立一座液晶模组厂。根据计划,惠州液晶模组项目从2008年开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设计年产液晶电视模组总计233万片;第二期设计年产液晶电视模组总计400万片;第三期设计年产液晶电视模组总计800万片。今年3月,该公司发布公告宣称液晶模组首条生产线已完成试产,进入全面量产阶段。此外,有报道称TCL还在南海建有另一液晶模组项目,总产能规划为210万片,在南海和惠州两地的模组生产线投产之后,TCL液晶模组总产能超过1,000万片。


      创维则在2008年4月7日公布参股LG显示科技在广州建设的液晶模组工厂,双方还将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联合研发公司,各占50%股权。创维还表示会斥资3亿元在LGDisplay广州工厂对面兴建一座年产300万台平板电视的整机厂。


      康佳的行动相对较晚,但却更加积极。其于2008年9月公布将斥资8.86亿元,全资持股在江苏昆山建设国内最大液晶模组基地,建设8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其中4条纯LCM生产线,4条LCM与TV一体化生产线,建成后,LCM可达到年产能720万片,TV可达到年产能360万台。


      此外,厦华因有台湾面板厂华映的控股与支持,可无忧于液晶模组的供给,而长虹已向等离子电视领域进军,建成等离子面板生产厂。由此,国内几乎全部一线彩电企业均已基本完成了各自涉足上游的产业布局。


      不过,假如说进入模组领域就意味着拥有了上游竞争力优势,那恐怕还言之过早。究竟国产彩电厂家还未能顺利介入面板领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面板供给的问题。尽管通过模组段的合作,很多电视厂商得到一些国外面板厂提供面板的协议或承诺,可是到面板供不应求的时候,这些协议与承诺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兑现仍然是个问号,因此向液晶面板以至零组件领域延伸仍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必须补上的一课。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面板厂建造的模组厂,其模组生产基本由面板厂主导,面板来源也基本一致。然而液晶电视等终端厂商在向上延伸进入LCM生产时,同一型号的模组产品可能会有数个不同的面板来源,这就需要有不同的背光模组进行搭配。在此情况下,做好库存治理、严把质量关,将是电视厂商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土无面板TFT-LCM厂生存环境日艰


      前面介绍的三大势力基本处于目前国内TFT-LCM产业主流地位,除此之外,国内尚有一批规模较小的无面板生产线的TFT-LCM厂。此类LCM厂商多是从MSTN/CSTN制造领域介入,随着TFT-LCD面板应用迅速普及,这些厂商就转而开始生产TFT-LCM,因此这类厂商以进行中小尺寸液晶的生产为多,大多集中在深圳、汕尾、东莞、惠州、苏州、南京等地,一方面这些地方有优惠的投资政策,另一方面这些地方是中国最重要的市场,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


      由于这些厂商没有面板生产线,而且大多数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因此未来这类LCM厂的生存环境将日益艰难。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