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左强讲——行业那点事儿之电子书行业大思考系列
中国出版数字化能否复制美国?
2009年,随着亚马逊08圣诞kindle大卖,电子纸时代来临了。电子行业首先兴奋起来,因为电子行业已经太久没有新东西出现了。电子阅读、电子书包、无纸办公,一时间仿佛一切纸都可以用电子纸来取代。于是电子行业率先吹起号角,政府跟着兴奋起来,出版社跟着躁动起来,整个行业、整个媒体大肆宣称这是出版界的一场革命,革的是纸质书的命,革的是出版社的命。
时隔3年,我们看到,在国内,电子纸的声音越来越小,纸质书活的好好的,出版社活的好好的,并没有出现在欧美亚马逊电子书冲击到其纸质书销售的情况。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电子书产业的生态链究竟能否复制美国?
在整个电子书产业链中,按照功能区分,可以分为三个半:内容提供商(数字内容)、内容运营商(网站)、设备提供商(电子书)、显示屏幕(半个)。
这里,
设备环节,从2005年以来,数码山寨引发的中国数码产品设计及制造,已经完全具备了快速跟进国外最新电子产品的能力。
网站环节,从2000年以来,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010年已然进入平台经济时代,也完全具备了服务电子书产业的能力。
内容环节,是整个电子书产业最底层的基石,没有数字出版内容的供应,整个电子书产业都是空的。然而,在数字内容供应环节我们出了大问题,整个行业都面临出版内容数字化究竟应该谁来做,怎样做?
美国的出版经营体制和中国有着天壤之别。
项目 |
美国 |
中国 |
体质 |
私有制 |
国有100% |
规模 |
若干大型集团 |
近600家,各省市为单位,小而分散 |
书号 |
只需备案即可 |
严格书号控制 |
数字化进程 |
10年 |
尚未开始 |
数字化态度 |
积极 |
犹豫 |
在美国,出版社都是私有制,经过多年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大型集团规模,出版书号基本只需备案而不受太大的限制。然而,在中国,出版社为100%的国有企业,不存在私有或民营出版社的说法。全国共有近600家出版社,出版书号严格把控在国有出版社手中。我们熟知的民营书商,即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出版资质,仅有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的职能。换句话说,80%的畅销小说的推动者——民营书商必须和国有出版社合作出版,冠以国有出版社的身份,否则根本就拿不到成为合法出版物的书号。
在美国,数字出版产业可是10年怀胎。美国出版集团企业在数字出版战略投入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刚性与坚定。他们以公司兼并的方式收购在IT和数字出版方面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在数字化进程中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美国,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一本纸质书排版的同时,各种数字化图书已然同步制作完成。即使这样,美国在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中仍然也只算迈出了初步步伐,其数字化内容的营收均不足其集团整体营收的1%。
而在中国,出版社在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一群前卫、新潮、积极、时尚的IT数码电子人硬推进了数字出版时代。中国的出版社,其掌门人都是50年代的人当权,60年代、70年代的人只能排队。更重要的,作为资源垄断型的中国出版社,其传统利润是相当丰厚的,总体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一是各种教材,二是系统教辅,三是与民营公司合作出版,四是党政用书与政府项目,五是自带经费的出版,六是自主策划的一般图书,其中教材与教辅利润就约占70%~80%左右的份额。最差的出版社,还可以依靠与民营公司合作销售书号获得丰厚收益。
而行外编辑文章中一再宣称的苹果也好、网络盗版也好、网上零售纸质书也好,确实极大的影响了流行畅销纸质书的销售数量,确实导致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大量萎缩和关闭。然而,行内人都清楚,这些影响最大的都是畅销流行书,这类书背后,绝大多数都是民营公司编辑策划和销售的,他们受到的冲击式直接的。而出版社是坐收渔利,至少他们稳赚了书号的收益,因此,目前而言,冲击的首先是民营公司,离出版社的筋骨还远着呢。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当数字出版短期内都属于投入而无法形成与传统纸质出版相提并论的收益时,出版社在进入数字出版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犹豫,很少有出版社愿意为之投入哪怕不多的资金,其结果是数字化的基础工作根本没有很好地开展,更谈不上开发数字产品、进军数字出版市场了。于是,在各种电子书行业论坛上,你很难见到出版社的身影,更多的是IT数码电子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在积极推动行业发展,这本末倒置又怎能推得动?
于是,在中国的电子书行业,很奇怪和无奈,本应该由出版社来完成的数字化加工,不得不由网站运营商来完成,即谁想卖内容收钱,谁去数字化加工,反过来卖了书还得给出版社分成。而汉王书城喊出的二八原则,让出版社再一次舒舒服服的成为坐商。
很快,网站运营商发现,海量图书+设备屏幕多种规格+图书格式多种选择+图书显示效果的考量,交织在一起,如果要及时、完美的解决所有问题,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是相当巨大的。这个结果让本来已经入不敷出的电子书行业,更加陷入内容供给的产业瓶颈之中。
显然,由于中国和美国的出版体制的本质差异,在中国,根本就无法复制美国的出版数字化的成长之路。在没有短期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国字号的出版社真正承担起数字化的角色,绝对不仅仅是3-5年的时间!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来自电子工程专辑专家博客--听左强讲行业那点事儿
weibo.com/zuoqiang001
zuoqiang1999@hotmail.com
左强
用户1556510 2012-12-24 10:59
用户1394263 2012-9-11 00:36
用户1664936 2012-9-4 16:58
用户1507469 2012-6-11 11:00
用户3809340 2012-4-18 14:58
100325258_284169027 2012-4-18 12:13
用户1012893 2012-4-18 08:50
用户1277994 2012-4-16 19:54
用户1602177 2012-4-16 15:19
不能复制,也不应该复制~~
用户1026636 2012-4-4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