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开始的时候,老板要我实现一个流量计,用液晶显示出来,我兴致勃勃的拿到这个项目,完成这样的项目难度应该不大。
之前我只用过51的单片机和AVR的单片机,而学习51单片机的流程是这样的。
-
上了单片机的课程,自学了汇编语言编程,上大学的时候做了一个MP3的项目,没有调试,淘宝卖家给了源码,我凑合看了一遍,整理出了论文。
-
单片机的学习从买到的资料开始下手,先拿到资料,写到芯片中,然后看程序,然后改程序,里面的资源基本上就是大学课本上看到过,后面还看了几个视频教程,基本上知道这些外设都是干嘛的
-
毕业一年后,用到了51单片机,用汇编语言来做的,熟悉了一下汇编,但是没有写过,C语言则用PROTEUS做了一些液晶驱动程序等。
-
微芯的工作用的少,自己买了一个AVR32的芯片,本来是打算用来做TMC262的项目的,没有做出来,但是为什么要选择AVR32的芯片,基本上都没有想过。
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很惨的,现在看来,都觉得心惊肉跳,我压根就没有潜心下来看过完整的资料手册,哪怕是中文的也没有仔细看过,需要用到哪块,直接看哪块的程序。
导致我现在都不能说出51单片机的外设资源。至于存储器和RAM之类的,一直也就是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程序存储器之类的东西,核结构的问题基本上都没有多大概念。
并且,甚至哪些资源是外设,哪些资源是内核的资源,都么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更不要说单片机的执行速度,RAM和ROM的具体大小。带着这样的一个情况,我开始接手这个项目。
有时候我想,当时的视频教程确实让我入门了,郭天祥甚至说C语言汇编语言,模电数电不要懂都么有什么关系,就可以开始编程了,现在看来,当时确实被他的话骗的屁颠屁颠的,但是我确确实实在这个上面栽了一个跟头。
一开始拿到AVR,我继续用的是学习51的那套思路,通过光盘资料和百度,边碰壁边摸索,把测试程序写进去了,然后自己尝试用单片机连接一些外设。SPI,IIC,串口,按键,LED,然后就感觉自己懂了,开始用这个单片机来做驱动器,是的,驱动器转起来了,以为项目不需要量产,就是玩玩的,转起来了就OK了,然后就放在那里,有时候需要给测试平台一些信号,我就用这个板子来发信号,与TMC262的开发,看了通信程序,用示波器来抓,发现没有问题,然后就OK了,如果信号出了问题,就慢慢调整程序,有时候甚至是漫无目的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所以研究的结果还是一样的,觉得自己懂了,想做点小项目,但是一直没有开始动手。
接到这个项目,老板要我用PIC的单片机,我之前只是听说过,至于单片机的选型,我是没有一点印象的,觉得资源够就行,里面外设多,自然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后来才知道PIC单片机比较稳定,系列比较全。一开始选择用市面上最多的PIC18来做,这样的资料也能找到不少,但是一周下来,把选型的结果提交给老板,老板要求用16位的单片机,并且要CAN总线的功能,这样,经过一周的折腾,芯片一开始定位在PIC24FJ128GA006的一颗芯片上,再一周的样子,改成了现在所用的PIC24HJ128GP506,原因是,之前误认为CAN收发器可以做控制器来使用,可笑。
然后,拿到芯片,开始打了一个最小系统板,有KIT2了,开始调试硬件,写入测试程序。测试程序也很简单,官网上面有例程。按照DATASHEET,开始弄测试程序。还是那样的思路,需要用到哪块就开始补哪块,看哪块的资料,资料里面有的程序也不求甚解,抄过来开始调试,遇到问题,找到相应的寄存器开始弄懂每一位的作用。选用了PIC24HJ这颗芯片后,我决定我不再去网上找一些中文资料,在官网上下载开发工具,编译器,开始下载外设的一些详细资料,去下载和熟悉资料中推荐的一些文档,用笔记记录下来。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对这个项目的开发没有一个大概的进度,但是,其他我走了一条之前不一样的路,走的更加稳健,一步一步的,老老实实的来学习,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目前完成了芯片手册的熟悉,换成了最新的IDE,也就是MPLAB X,还是有很多的资料需要学习,海量的资料,如果把所有的资料都熟悉一遍,估计半个月也搞不定,但是程序也不得不继续下去了,项目总不能没有一点进展,老板会没有耐心。加油。
/*************************************************************/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移动互联网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罗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网络了大量的会员,最近又在召集用互联网思维来吃霸王餐。
我们不需要那么牛气哄哄,互联网思维既然能够解决这样的大事,那小事当然更没问题。
利用互联网思维做一个晨型人,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吧。
操作模式如下: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分享作为晨型人一天的收获。
以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克服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有兴趣,扫一扫下面的公众号 吧,让我们一起轻松的做一个快乐的晨型人。
用户1714690 2014-2-13 11:13
用户377235 2014-2-8 10:14
苍天啊,不同的环境竟然有如此相似的经历。提个建议,老板再给你下做新产品的任务时,一定要详细的了解任务,先写个书面的可行性分析。越详细越好。不要贸然开始动工。否则老板的要求一变,你就要重来。另外吧,现在PIK2不支持PIC新出的高端的片子,建议用KIT3
用户403664 2014-1-16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