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作为二十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兴起的一个通讯工具,从最初的大哥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时刻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从最初的只能打打电话,到中间可以发短信,在到现在的上网,听歌看电影为一体的智能设备,无论从最初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到现在的苹果、三星、华为和小米等等厂商,实现了时代变迁和品牌更替的市场规律。
手机作为一个短期消费品(大部分用户基本上一年换一次手机),绝对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芯片研发,通讯网络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和工业设计等等。同时手机行业也带动了通讯领域的专利之争,有的公司凭着自己独有的专利来征收专利授权费,实则为变相的垄断.
小米的横空出世,将智能手机的成本和售价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广大消费者面前.让普通消费者可以买到性价比非常高的手机.同时也揭露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暴利所在.正是由于小米的出现,拉低了智能手机的价格,可能正是因为小米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其他手机厂商的敌视,潜意识中已经将小米作为仇敌看待.目前,包括华为、中兴、魅族和酷派在内,每个手机厂商都开发出来针对小米手机的型号来抢占市场,也可以理解为挤兑小米。
目前智能手机的分布结构,2000元以上占35%左右,1000元以下占45%左右,1000~2000元区间占到20%左右,2000元以上区间的手机可以满足用户的高性能要求,同时对价格不敏感,用户也比较固定,利润空间比较大,但是相对难以占领,已经被苹果、三星和华为分割,其他手机厂商很难进入。1000~2000元区间的用户既要追求高性能,也要追求低价格。因此对手机厂商的要求非常高。厂商既要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机,同时也要控制成本,因此就形成了毛利润非常低的局面。但是大部分厂商还是挤破头皮也要分得一杯羹,目的就是站稳脚跟。最后1000元以下区间的手机用户只追求低价格,对性能的要求仅仅是能满足日常需求而已。此时手机厂商只需在保证满足日常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压缩成本。正因为如此,这个区间的利润空间反而比1000~2000元区间的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急需要占领和瓜分的市场。
最后,电子消费品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的话就很难再挤进去。因此,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已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产品营销上。在产品发布几个月前就可以造势了,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用户对于新产品的反响如何,在后期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不管手机厂商如何来斗争,消费者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花合适的钱来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智能手机。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