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诸多中国传统中最强大的传统。因为过年,平时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的空寂的村庄短暂地恢复了点人气。 我的一个舅舅举家都在另外的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但在农历腊月二十四之前,我舅妈会先回到农村的家中,打扫常年没有人住的屋子,准备年货,大年30的前两天,全家人都一起从另外的城市回来了,一起在老家农村过年,然后留下舅妈一个人在家过完元宵,其他人在大年初六就全部返回了城市。
和外地的朋友交流,我才发现各地过年的风俗确是很不一样。 在我们的农村,一个最大的风俗是在小年(腊月二十四,但有些地方腊月二十三算小年,我没考证为什么小年全国不统一)的那天下午一定要到祖坟上“接祖”回家过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要先在家摆上酒菜饭,烧纸烧香,放鞭炮,让祖宗们先吃好喝好,然后在元宵前的每天中午吃饭前先在台几上一碗饭让祖宗先吃,到了元宵的中午12点前要再摆上酒菜饭,送祖宗们回去。 我说的这种祭祖风俗不知道全国哪些地方是这样的,如果您那也是这样,说不定我们就是老乡哈。 各种风俗中让我的不喜欢的风俗是:初一刷牙洗脸的水不能倒掉;扫地的灰不能倒掉;初一不能动刀切菜,所以我们过去初一一般出门不拜年;“七不出,八不归",就是初七不能出门拜年,如果初六出去拜年,初八不能回来,有一年我初六出去拜年被留在亲戚家住三个晚上,初九才回来); 拜年时亲戚家首先要请吃茶叶蛋,是必须至少要吃一个的,…… 幸运的是,过年的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上的传统被悄悄地丢弃了,但"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作为过年传统的最强大的内核被保存,而且会将长期保存下去。
我差不多每年正月都要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到小时候耕耘过的田野里看一看,这算是我标榜自己是一个农民,并竭力保持淳朴情感的一种努力。 (关注农村的朋友不可错过的一本绝好的书是熊培云的新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今年回家,我们村的汪氏宗祠修好了,按家人的吩咐,我就去烧香祭祖,但是回老家之后的几个晚上我都是几乎彻夜失眠。 因为我母亲比较迷信,我就对妈妈开玩笑说,“哇,可能是回老家被祖宗摸了头”。我妈开始不当回事,但等到我第三天晚上还是睡不好,头疼如裂的时候,我妈妈开始认真起来,她说应该是你爹爹(我们那管父亲的父亲叫爹爹),你爹爹阴灵一直很强大,你爸腊月二十四回去接祖后回来还梦到了,因为你到汪氏宗祠“请祖”,但后来没有到小娘(小婶)家请自己家的祖宗,那个宗祠里现在供奉的是汪华大帝,各家的祖宗牌位还没有迎进去。 你看你爹爹如果看到你在请别人,不请他,肯定会生气的。……” 我真后悔不该让妈妈知道我失眠,更不该和她开玩笑了。 于是她又拿起“筷子”给我去邪,不过这次她的方法并没有效果,我第二天晚上还是没睡好觉。 (以上文字中一会写母亲,一会写妈妈,不符合一般人的写作习惯,若干年后如果我出名了,如果有个叫方船子的质疑我这篇博文是代笔,我将难以自证,除非我现在写的时候旁边摆个摄像机,而且摄像机的清晰度可以将我电脑屏幕上敲的字显示出来,但是怎么证明将来出示的这个录像是“今天”拍摄的,而不是临时补拍的呢? 司法可以鉴定录像的时间吧?--我在写的时候真没意识到一会写母亲,一会写妈妈,在重新阅读的时候发现这地方和韩方故事巧合:-)
每逢春节,好象都有点大新闻出来。有一年回来的寒暄话是,你买到白醋了吗? 买了多少醋啊? 因为那年闹非典。这种新闻绝迹是最好的。 有一年回来大家谈得比较多的话题是,你看过陈冠希的艳照了吗? 你有翻墙软件可以看到陈冠希的视频吗? 全民猎腥大狂欢。 而今年回来的话题是,你觉得韩寒文章是代笔的吗?其实在我的工程师圈子里,我相信实在是没几个人会看过HH的书或文章。虽然我一直保持对当前流行的关注,并因此特别买过一本HH的书,但实在是没兴趣阅读下去。但春节期间我倒是真将他们两人的博客的论战文章看了若干篇。 看完之后我发现我就是玩杀人游戏中的“水民”一个。 认真看了方的推理,觉得方有道理(对于他分析的有些地方,觉得颇牵强,就如父亲和爸爸的称呼上),认真看了HH的真诚告别,又觉得HH是无辜的,即使是世纪大骗也是传奇的骗子,但没有证据我们无法下结论,宁愿相信文章是他写的,反正他没危害社会,虽然他因此而发达,有票子,有女人,有名,有利。 不过,对于真相的渴望让我恨自己不是黑客高手,能有办法搞到HH和他父亲的所有近期的通话记录,来往邮件记录。 真相是有的,但很多真相注定是没有的。 注定是没有结论的连续剧,喜欢的人可以继续看下去,我是已没兴趣在继续阅读方的更多的推理,也没兴趣再关注HH了。 可怜两边的粉丝们仍然在天涯上,各种论坛上战斗着。网上投票看来,双方的支持率差不多是5:5。 30亿人次的大迁徙,实乃中国特色也。可是这个春节期间除了是30人次的大迁徙,网络上关于韩寒,方舟子之间骂战的贴子的流量也一定是30亿次以上。 还好没有引起网络塞车。 我实不该再舌噪什么,不过,这个事件确是能引起太多太多的严肃的思考。 关于此事的思考之一让我想起不久前完整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叫“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诽谤VS ****? 在吴英判死刑的时候我也想起这本书,一丝侥幸的心理在等待国家最高法院能将地方最高法院的判决驳回。 民营大营救能成功吗?拭目以待。
我有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每到长假我就会写出技术文章,我的几篇堪称流传比较广的文章如关于触发,关于眼图等都是和长假有关。也只有在长假写的那几篇文章确是更有流传的价值。今年的长假除了几天的集中拜年之外(我利用了深圳效率拜年,将不同村庄的,包括县城的所有的亲戚都跑了一遍,早上9点一家,10点一家,中午11点一家,下午3点一家,4点一家,第二天也是同样的效率),其它时间都是在“咬牙切齿”地翻译一篇文章,就是这周末附件中和大家分享的。 我有计划将一些过去经常转发给工程的技术白皮书翻译成中文,包装为“力科公司技术白皮书经典译丛系列”,这名字有点歧义,我是想说这些技术白皮书比较经典,不是说翻译经典,但写成经典技术白皮书,好象在语感上又不太通。 翻译难以成为经典,因为翻译得太磕磕碰碰了,所以我说是“咬牙切齿”地翻译。我19日中午到家开始着手翻译,1一天翻译两页,有时侯家里事情多还不到一页,到24日终于翻译完初稿。 翻译累了就看一下韩寒和方舟子的连续剧或是看假期中阅读完了两本书,这两本书一本充满趣味性,一本充满知识性,分别是“卑鄙的圣人-曹操”和“浩荡两千年(吴晓波的中国企业史三部曲最后一部)”。“浩荡两千年”实在是不能错过的极好的书,吴的语言一贯地读起来令人享受。 除夕晚上等待王菲出来去听了一下她的歌,然后等到放开门炮,三十晚上的效率很高。(后来网上都说她唱走音了,可是我没听过她唱的这首歌,第一次听,觉得很好听。) 我这个人有个比较**的地方是,我在别人都玩的时候工作觉得很有成就感。 昨晚将打印出来的初稿校对了一遍,但发现还是有许多翻译时拿捏不准的地方。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发邮件问了美国日本同事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坚持翻译呢? 其实我想真正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能更愿意看英文原文,但我自己每次看原文都没有完整地看完,心想翻译出来可能更促使更多的人能先大略快速阅读一下中文,觉得和自己的工作相关再来看英文原文。 另外一方面,我是自私的想法,想通过强迫自己翻译来学习这些理论比较强的东西,同时能提高一下英文。 这篇的内容是关于串扰测量的。 我在上期邮件中提到,“多个差分对传输是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的一个主流技术,串扰问题是当前高速互连领域最重要的最流行的重大的共性问题。 力科的已有技术中,NQ-Scale抖动分解方法是针对串扰问题的,基于误码率的眼图-ISOBer是针对串扰问题的,现在我们发布的实用的可用的您买得起的SPARQ-3012E是针对串扰问题的。 关于串扰问题的研究,力科将走得更远。2012年,我们乐意将串扰这个议题发酵下去。” 这个技术白皮书算是抛砖引玉,期待能和大家做更多的讨论。
马克思有个名言,“在学习外文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怎么翻译成母语。they should not translate everything into their own language” 记得这是我们当年高一英语课文第一课的一句话。 现在翻译的时候我发现我学英文上了境界,因为这些英文想翻译成中文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想着怎么翻译就能翻译出来的。 但是,心里就是知道英文是什么意思。 哈,我想这是众多朋友的共同感觉。
在2012年我们将开辟另外一个系列,我包装了一个名字,叫“力科示波器基本功能"精彩十分钟"系列”,这个系列的英文是"Ten Minutes Tutorial",我在琢磨怎么翻译Tutorial这个词琢磨了半天,最终大胆定义上为力科示波器基本功能"精彩十分钟"系列。 这个系列里将通过10分钟的操作练习使大家熟悉力科示波器的一些基本功能,特色功能如WaveScan,TriggerScan,LabNotebook,Sequence mode,Jitter Kit,jitter simulation,Probe Calibration,等等。 我的深圳同事们这个长假里每人翻译了一篇。下周将推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敬请关注。
衷心祝愿所有朋友们开年大吉,事事顺心,充实而愉悦!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