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其来源已难考证,也许是某个大牛作的报告中举的例子;也许是生产实际中的例子,不过给安装了另外一个背景。经过不断地演绎和进化,这个故事现在大致是这样的:
联合利建了一条生产线,用于香皂的包装,即将香皂装入纸盒中,再将纸盒的开口封好,最后将纸盒装箱。但是这条生产线有点小问题,会出现漏装的现象,就是有的纸盒中会没有装入香皂,却会照样被下一步工序处理,进行封口、装箱。这样,用户有可能买到一个空纸盒,这当然是不允许出现的。于是一个由某博士领导的小组开始攻关,经过一年时间、花费千万元以后,该小组解决了此问题。在香皂装入纸盒到纸盒封口这段生产线上,安装称重、距离测量等各种传感器以找出空纸盒,然后用机械手将此纸盒取走。
同样的问题在某乡镇企业发生了。。。。。因为用的是同样的一条生产线。老板将工头找来,限他一天解决问题,否则滚蛋。工头抓耳挠腮半天,也想出了主意:买来台电扇,同样放在香皂装好之后,纸盒封口之前,开足风力。空纸盒被吹走,剩下的一定是装有香皂的纸盒。
对此,一般的解读是,创新,并不一定要靠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主要是多思考,多想主意。并且多少有一点嘲笑那位博士和他的工作小组死读书的意味。对于创新这一点,我表示认同,但对于后面的嘲笑,我并不认同。况且这么一个有代表性的主意就这么一点解读,有点可惜了,我们不妨从更多的一些方面来进行解读。
(1) 如果另一条类似的生产线也有问题,但不是漏装,而是错装。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想,博士再研究一下,只要能解决掉识别的问题(如装个X光透视,再来点图像识别??),这个问题应该也不难解决。但那个乡镇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也许有人说,群众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他们肯定也有办法。可惜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并不是这么理想。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的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无不以大量的投入为基础,而不依赖于个人或者小群体的小聪明。
(2) 如果并不存在上面的借设,并且联合利华有一天也看到了那个乡镇企业的做法,并认为这种做法省事省力。于是淘汰了原来的方法,又有何事发生呢?一种可能,博士卷铺盖滚蛋。但是博士在研究这个项目中积累的知识、能力并没有消失,他也许可以迅速在另一个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种可能,联合利华发现了这个项目的其他用途,自己开个小公司专做此项目,或将此项目卖给其他公司,获取不菲的利润。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大家随便找找,这种例子在IBM等大公司的发展史上并非少见。这又说明什么呢?我想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付出有可能失败,科研是有代价的。第二,要回报必须要付出。就一个公司或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而言,付出是失败的,但综观某一个时期的整个社会,付出和回报必然是成正比的。
(3) 还有什么解读,敬请添加。。。。
teach51_109853927 2009-10-26 19:21
朱玉龙 2009-10-26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