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全球化开启之年,周建掌舵的圆通出海业务折戟

2025-4-9 15:15 165 0 分类: 消费电子

文/郭楚妤

编辑/cc孙聪颖

伴随贸易全球化的持续深入,跨境电商迎来蓬勃发展期,物流行业 “出海” 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加之国内快递市场渐趋饱和,存量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国内头部快递企业为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增长曲线,纷纷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市场。2024 年,堪称中国物流企业出海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众多企业纷纷扬帆起航,开启海外拓展之旅。

然而,在一片向好的行业发展表象下,部分跨境物流企业的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它们受困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以及复杂的国际物流环境,陷入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艰难处境。

3 月 底,港股上市公司圆通国际快递(06123.HK)发布的财报,清晰揭示了其亏损现状。2024 年,圆通国际全年实现营收 53.22 亿港元,与上一年度相比,仅微幅增长 0.58%。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盈利状况急剧恶化,由盈转亏。2024 年度,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达到 4077.4 万港元,而在上一年,公司还斩获了 9677.5 万港元的盈利,前后形成了鲜明反差。

早在全年财报披露前,圆通国际便两次发布 2024 年盈利警告。2025 年 2 月 27 日,圆通国际发布第二次盈利警告,明确指出 2024 年公司预计净亏损将介于 3700 万港元至 4600 万港元之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圆通国际近 3 年来首次出现全年亏损情况,标志着公司业务运营面临严峻挑战,或将促使企业对其业务策略进行深度调整。

运价内卷,圆通国际聚焦中亚

圆通国际快递的主营业务涵盖空运货运代理、国际快递及包裹服务、海运业务及物流服务等。其中,空运货运代理作为圆通国际核心海外业务,常年业务营收占比超 50%。2024 年上半年,圆通国际空运收益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六成,营收约 18.27 亿港元,同比激增约 47.3%。然而,毛利仅 7450 万港元,同比锐减 45.3%。

财报亦提及,该业务营收增长得益于销量大幅上升,而毛利下滑则是因为市场对空运及包裹服务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高。

2024 年上半年,圆通国际的国际快递及包裹服务的毛利降至约 1960 万港元,降幅约 75.4%。财报显示,这是公司聚焦具有长期竞争力产品,主动削减仅具短期价值的国际快递及包裹服务产品所致。

圆通国际 2024 年陷入全年亏损,行业价格压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华尔街科技眼》研究发现,圆通国际发布的两次盈利警告公告中,均将空运及国际快递业务的行业整体毛利率下滑、价格压力加剧,列为导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比 2023 年,2024 年跨境电商迅猛发展、全球贸易量显著增长,叠加海运运力受限等多重因素,国际空运市场运价大幅攀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 2024 年 5 月全球航空货运市场数据显示,全球货运总需求相较 2023 年,按货运吨公里计算,同比增长 14.7%,连续 6 个月实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随着国际物流市场逐渐回暖,空运、海运航线价格全面上涨。

为应对成本压力,2024 年年底,圆通国际推出国际卡空联运服务,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该服务整合圆通国内物流网络和空运资源,采用卡车与空运相结合的运输模式,兼具卡车运输的价格优势与灵活性,以及航空运输的高效性。具体操作中,货物从国内城市出发,通过卡车陆运至中亚塔什干、阿斯塔纳等干线机场,再通过空运转运至欧洲、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地。这一模式不仅将运输时效控制在 13 天内,与空运慢线时效相近,而且相比传统空运,成本降低了 40% 。

由此可见,圆通国际敏锐捕捉到中亚地区在物流市场的独特优势。早在 2023 年 10 月,圆通便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邮政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了双方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进入 2024 年,双方合作持续深化。7 月 5 日,圆通国际旗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联城物流环球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邮政服务机构 KazPost 签订合伙协议,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其中,圆通国际出资 60 万美元,进一步稳固了在当地的市场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在圆通国际发力中亚市场的同时,中国邮政、顺丰、中外运集团等物流行业巨头,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中亚,凭借各自的资源与优势,积极布局当地业务。随着众多企业加速入场,中亚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的行业角逐一触即发。

高层团队动荡,新帅周建扭亏承压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圆通国际出现亏损,或与管理团队动荡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将矛头指向 2024 年圆通国际的总裁更迭事件。

2024 年 3 月 28 日,圆通国际快递发布人事调整公告,宣布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孙建辞去该职位,由周建接任。

早在 2008 年,周建加入百世快递。2010 年 11 月,百世集团收购原汇通快运并成立快递事业部,周建凭借突出的领导才能,出任事业部总经理。此后,在 2017 年,周建升任百世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开拓海外业务,进一步展现出在出海业务板块的专业素养与领导能力。

2020 年 3 月,周建离开百世,加入顺丰旗下丰网速运,担任 CEO,助力丰网速运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显著成绩。2024 年 3 月,周建正式接任圆通国际行政总裁,开启新的职业征程,肩负起推动圆通国际在国际市场实现突破的重任 。

值得关注的是,周建接任圆通国际行政总裁 4 个月后,在一次采访中透露,预计 2024 年年末,圆通国际整体业务收入在集团收入中的占比将达到 15%。且未来三年,这一比例会大幅提升,2025 年,圆通国际的盈利能力有望显著增强。

公开资料显示,周建履新后,圆通国际为其开出了月薪 13.85 万港元的薪酬,并且在其任满 12 个月后,还会发放年终分红。经核算,周建年薪超过 150 万港元。不过新帅未能助力公司扭转经营局面,引发外界对新管理团队业务水平的诸多质疑。

实际上,高层人事变动对圆通国际而言早已屡见不鲜。自圆通成功收购先达国际物流后,便多次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调整。据《华尔街科技眼》不完全统计,2019 年,圆通速递任命具有阿里系背景的潘水苗为总裁,并于 2020 年 1 月,将其纳入圆通国际非执行董事之列。2021年3月,孙建获委任为圆通国际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2023 年 8 月,黄逸峰辞任执行董事一职。

圆通国际频繁的人事更迭在显现出高层结构不稳定外,还体现了公司战略部署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圆通海外业务已经发展数十年,早在2015年,圆通就成立了圆通航空,成为“通达系” 企业中率先配备全货机的企业。随后在2017年,圆通收购先达国际,搭建起海外运输网络,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本土化管理运营团队。2018年,圆通又投资122亿元,建设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 “东方天地港”。目前,圆通累计开通 150 多条货运航线,覆盖亚洲主要地区和东欧部分核心区域。但其业务表现与资源投入却形成反差。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指出,尽管圆通快递和圆通航空多次与圆通国际开展关联交易,但这并未改善圆通国际在资本市场的低迷表现。

而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稳定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企业扭亏为盈,也成为圆通国际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他认为,圆通国际若想实现质的突破,必须紧密依托圆通速递和圆通航空,借助这两大优势平台协同发展。

价格拼杀还是实现差异化

国际金融服务领域头部机构摩根士丹利,发布专项报告对圆通 2025 年的发展前景展开深入剖析。报告明确指出,2025 年,圆通速递将遭遇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份额的争夺、价格战的升级等不利因素,或对圆通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致使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摩根士丹利还通过模型分析预测,圆通速递 2025 年净利润预计会出现 12% - 13% 的下滑。同时,受业绩表现及市场预期影响,2025 年圆通速递市盈率预计降至 13 倍,逐步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这一预测揭示了圆通在 2025 年的潜在挑战。

随着各大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角逐,快递单价持续下滑。在 1 月份,顺丰凭借长期构建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单票收入为 15.61 元,在同行中维持相对高位。而圆通、韵达、申通单票收入分别降至 2.35 元、2.02 元、2.06 元。与以往同期数据相比,四家快递企业单票收入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态势,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折射出价格战对行业盈利生态造成的冲击。

然而,当中国快递行业的单票价格逐渐内卷至2元时,德国物流公司DHL、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联邦快递FedEx等国际物流巨头正在整合供应链生态中扩大版图。与此同时,不少物流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投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寻找新的增长点。

2月27日,DHL宣布其电子商务部门与沙特阿拉伯的AJEX物流服务公司达成协议,将收购后者少数股权。AJEX是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Ajlan & Bros Holding)与顺丰速运的合资企业,是沙特头部物流服务商,DHL收购股权也标志着其电商业务将扩展至沙特市场。

国际物流巨头凭借深厚的资源底蕴、成熟的运营模式,加速在新兴市场的业务布局,构建更庞大的全球服务网络。这一举措,不仅挤压了中国快递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空间,加剧其扩张压力,还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的定价话语权。随着海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未来中国快递企业的出海之路将荆棘丛生,每一步拓展都需付出更多努力与智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巨头在扩张业务覆盖范围的同时,还在扩展业务方向,技术、医药等高增长领域成为巨头新的发力点。例如,UPS在2025年1月8日完成了对医疗保健冷链物流提供商Frigo-Trans 和 BPL 的收购;FedEx推出新的 FedEx Surround技术,并率先应用于韩国市场,该技术运用传感器以及实时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货件的状态进行持续监控并且实施主动干预。

由此看来,技术迭代升级与细分领域产品差异化是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对部分国内物流企业而言,抢占市场仍是当务之急。如何从价格战中抽身,将现有资源转化成为出海优势,或许也是企业稳住脚步的关键。

作者: 华尔街科技眼,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02529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