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白光干涉测量技术中,机械相移是获取精确相位信息的核心环节。通过光学元件的插入与移除来实现机械相移,为干涉测量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技术路径。这一技术原理在精密测量、表面形貌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具体实现方式与技术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白光干涉测量基础原理
白光干涉测量基于光的干涉特性,当一束白光被分为两束分别经过不同光程后重新汇合,若两束光的光程差处于一定范围内,便会产生干涉现象 。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光程差紧密相关,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能够获取样品表面形貌、薄膜厚度等关键参数 。而机械相移的目的在于改变两束光的光程差,从而实现对干涉条纹的精确调控,以获取更准确的测量数据。
光学元件插入与移除实现机械相移的原理
在白光干涉测量系统中,通过插入或移除特定光学元件,能够改变光路中的光程,进而实现机械相移。常见的光学元件包括玻璃板、偏振片、波片等 。以插入玻璃板为例,当将一块已知厚度和折射率的玻璃板插入到干涉光路中的某一支路时,根据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光程计算公式 L = n\times d(其中 n 为介质折射率,d 为介质厚度),光在玻璃板中传播的光程会增加,从而使两束光的光程差发生改变,导致干涉条纹产生相应的移动 。移除光学元件时,光程差恢复变化前状态,干涉条纹也随之改变 。通过精确控制光学元件的插入与移除顺序、数量和位置,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相移,满足测量需求。
技术优势
利用光学元件插入与移除实现机械相移,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反射镜或样品台移动方式,该方法无需复杂的机械传动机构,减少了因机械运动带来的误差和稳定性问题 。光学元件的插入与移除过程相对简单、快速,能够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另一方面,光学元件的特性可以根据测量需求灵活选择和组合,通过更换不同厚度、折射率的光学元件,能够实现不同量级的光程差改变,为满足多样化的测量场景提供了便利 。
技术挑战
尽管该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光学元件的精度直接影响光程差改变的准确性,若光学元件的厚度、折射率存在偏差,会导致相移量不准确,进而影响测量结果 。同时,光学元件的插入与移除过程需要精确控制,任何微小的操作误差,如插入位置不准确、元件表面污染等,都可能引入额外的测量误差 。此外,在实际测量环境中,光学元件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其光学性能发生变化,如何保证光学元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也是该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TopMap Micro View白光干涉3D轮廓仪
一款可以“实时”动态/静态 微纳级3D轮廓测量的白光干涉仪
1)一改传统白光干涉操作复杂的问题,实现一键智能聚焦扫描,亚纳米精度下实现卓越的重复性表现。
2)系统集成CST连续扫描技术,Z向测量范围高达100mm,不受物镜放大倍率的影响的高精度垂直分辨率,为复杂形貌测量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3)可搭载多普勒激光测振系统,实现实现“动态”3D轮廓测量。
实际案例
1,优于1nm分辨率,轻松测量硅片表面粗糙度测量,Ra=0.7nm
2,毫米级视野,实现5nm-有机油膜厚度扫描
3,卓越的“高深宽比”测量能力,实现光刻图形凹槽深度和开口宽度测量。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