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回来,开始写文章了。
某位在证券公司做行业分析的友人,曾问我,汽车电子难在哪里?是否中国的汽车电子企业能做起来?我给出的观点比较悲观,原因在这里。
1)汽车电子是一个系统化单元内部中的一部分,按照整车企业的划分不一样,比如外饰灯那部分电子,可能就划给外饰了;门模块可能划给车身部门了,更不用提底盘电子这种只是个架子的。没有系统化的能力去整合,但就一个控制单元而言,根本就不是一个产品。
2)按照1)说法,想做一级供应商,那就按照二级供应商来实现,通过和一级供应商的合作来进行。这里头存在着一个悖论,太难的,其实能做的很有限,也很难让新的企业切入。比如各种核心单元的ECU(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太简单的,又使得门槛过于低,一级供应商会给予极其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养着一条SMT贴片线,背负着较长的维护周期,赚着很少的钱。其实这条路走得很艰辛的。
3)成本的压力 汽车这个领域,国内分进口、合资和自主三类,对应出口(国外厂商标准)、国内生产(经过修改的国外厂商标准)和自主厂商。第一类,厂商会给予一定的利润保证,其做法是对产品的BOM价格分析,想赚特别多不行(也会有别的厂商来抢饭碗的),但是合理的利润率还是可以保证的;第二类,由于国内市场本地化的要求,除核心部件以外,都有较高的降成本要求;第三类,不清楚,不过按照前公司参与的项目来看,备选供应商>4,订单完全看采购的心情好坏了。
4)元器件压力 作为一个工程师而言,BOM里面全部是汽车级的,并且Rosh级别,工艺满足要求是应该的。实际上,让采购将所有的价格,按照刚开始接到的初步订单量采购的话,成本会非常高。这个现象在新能源连接器和继电器等,目前还是新兴领域里面特别明显。在国内元器件没有成长起来,达到汽车级别以前,受制于人是没办法的事情。
5)模块化的压力 现在整车企业对待供应商的看法,是在慢慢改变的。激进联盟的如日系,需要引入竞争,将压力传导给供应商以促进其技术改进的步伐,创新的压力不能都留在自己这边。激进生意型的如美系,开始搞战略供应商,以达到稳定和合作,一个车型一场生意,太多的供应商遇到突发的意外,如日本地震的时候,供应商的压力不是一点点大。若即若离下,马太效应会对传统的部件厂商进行洗牌,更不欢迎新入者。
谈点容易的,或者积极的方面
1)汽车电子是个稳定的利润来源 当日系电子厂商,在消费电子领域挫折的时候,汽车电子元器件和部件方面的稳定的利润使得其还有本钱积蓄力量的。这是一个强调质量,强调稳定,强调耐久性的领域。所有的技术和工艺投入,会获得稳定的回报,可以理解为储蓄性产业。
2)汽车电子实质是个产业化分工的内容,既受到电子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受到IT产业的发展。所以,这块领域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3)国内的配件很贵,给售后的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从售后的市场开始发展,可能是一条路径。
4)汽车产业看上去已经被列为国家的支撑产业,作为地产的备胎了,支持力度总是对企业前景有些帮助的
最后谈点看法
1)从二级供应商开始做,这条路至少有人走成功过
2)战线不能拖太长,在多家厂商下面做项目,平台化的思路,可能完全没办法实现。
3)人一下子变多没用,各家零配件都是跟着不同厂家走得,理念有些地方差很多,人杂了,各走各走的流程和理念。
4)路再难,前路的风景会更好
用户1252976 2016-5-13 17:37
用户1721449 2014-8-31 16:43
zhujun74_602010376 2014-8-23 20:10
用户402158 2014-8-14 17:49
用户377235 2014-8-14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