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半导体业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的并购行为,大公司之间的兼并时有发生,而领先公司对初创企业的收购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博通,他们在最近十年里总共进行了三十多起收购,平均每年都要收购三家以上的公司;与之相对应,硅谷初创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通常也有两个:要不IPO上市,要不就是被大公司收购。
集成电路企业并购在本土IC设计公司身上却很少看到,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案例还是2001年美国IDT公司以8600万美元完成对新涛科技的收购。不久前我有机会见到IDT公司负责中国区业务开发的高级副总裁李济民先生,据称当年收购新涛科技正是他直接操办。在聊到这个话题时他并没有过多谈及当时收购的细节,而是强调什么样的IC企业才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并由此引伸出中国IC公司如何进入国际OEM厂商的供应体系,其中一些观点非常值得我们的企业借鉴。
作为一个在美国半导体公司拥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管,李济民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并频繁往来于大洋两岸。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并不缺技术,在国内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但到了海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却很难打入主流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客户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缺乏信心与认可。
这里所指的持续经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企业已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显然如果一家供应商因经营不善或者资金问题随时可能关门大吉,想必是不会有什么厂商敢与之合作的。但这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持续经营从广义上来看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服务能力。我们都知道大的系统厂商往往很难打进,但一旦进入后它也不会轻易更换,这就是因为OEM厂商不仅希望有一批忠实的客户,他们也同样希望能有一个忠实的供应商群体,能够长久持续地提供优质服务。
可持续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要有产品未来的发展与演进规划。系统厂商的产品在不断升级,性能在不断提高,他们自然会要求上游芯片的性能也要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如果每开发一代产品都要寻找新的供应商,再从头开始评估设计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其次是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有持续的保障。在刚开始样品阶段或者小批量供应时不出问题并不难,但一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如何自始至终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将是对企业流程控制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第三个方面是产品的持续供应能力。谁都不想看到因为元器件缺货而导致客户丢失,而终端产品尤其是消费类产品有时需求波动非常大,这就需要元器件供应商必须能灵活安排产能,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以便按时完成定单,另一方面,大批量生产与备货对企业资金调配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领先厂商在选择供应合作伙伴时所关注的早已超出了产品本身的技术与性能,但是本土IC设计公司大都信奉以技术立身,常常忽视了对这类持续服务能力的投入。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从过去的稀缺资源变成买方市场,我们认为在技术相对过剩的时代,企业要想在原来规模上实现突破就必须转变经营思想,把服务放在与产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可持续服务能力则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用户1284259 2010-4-29 20:21
用户1275742 2010-3-9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