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十八号文件”从颁发到今年已过去整整十年,2000年也成为新时期中国IC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年代。经过十年奋斗,中国的IC设计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虽然在整体实力上,我们的企业与国际领先半导体公司相比还有差距,但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严酷的市场洗礼之后,中国IC设计公司已变得成熟并迅速成长起来,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进入到主流供应市场。不久前,我有机会与中国IC业最发达的北京、上海以及深圳地区的部分设计公司进行了交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显得更加务实,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开始更多考虑如何进一步深挖市场,继而朝着把企业做强的方向努力。
企业要生存首先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有了好的产品后并不必然意味着就能占领市场,关键是产品要让用户了解并得到认可。对于本土IC设计公司而言,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对市场以及需求也有基本的认识,找到潜在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难事。我们曾做过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发现,中国的IC设计公司认为其市场推广最大的障碍,是自身产品与技术特色无法很好地表述,其次则是客户对本土品牌的认知度不够,最后才是接触不到目标客户。尽管这些IC设计公司也在用一些传统的渠道进行产品推广,但还是没有能够将其产品的独**值有效传递给用户,因而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认为在产品的推广方面,本土品牌应该摈弃简单的价格比较,而更突出产品的性价比,因为即使一些小的功能改进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卖点。单纯的价格优势很容易被用户贴上廉价替代品的标签,这样不仅不利于建立品牌形象及今后的长期发展,而且时常会在价格上受到客户的不断挤压,使得企业毫无利润空间,就算勉强拿到定单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更重要的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与显示器件存储器件甚至外壳相比,芯片成本已经不是决定终端产品成本的关键因素,强调价格的微小差距并不足以打动用户,特别是对一些高端系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与其动辄就举起价格的利器还不如多花些心思想想怎样突出自己产品的特色。
另外在IC产品的开发上,可以尝试让整机系统制造商或者方案开发商参与芯片的定义与规划。随着摩尔定律几近极限,芯片技术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在这样一个相对技术过剩的时代,系统制造商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一切围着上游芯片厂商转,开发新产品要看IC达到什么样的性能,现在我们看到的趋势是系统厂商尤其是领先厂商对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他们对芯片供应商的态度已从“我能用”变为“我要用”。由于这些厂商更了解终端市场的变化,他们在芯片定义阶段的介入能够使IC开发更有针对性,而且他们本身的需求已经足以保障未来产品的市场。
作为世界制造基地,中国的IC消耗量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这一庞大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的回暖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土品牌要想打造百年老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中国的IC设计企业在商业化道路上逐渐站稳脚跟,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将会更加精彩。
用户1284259 2010-3-22 09:35
用户1002028 2010-3-22 09:04
用户1507107 2010-3-20 15:28
用户1455102 2010-3-19 16:44
用户755133 2010-3-19 11:37
用户1482746 2010-3-16 22:24
用户1465030 2009-11-27 13:36
用户1339440 2009-11-12 10:06
用户791734 2009-11-11 15:27
用户1137641 2009-10-23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