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我是一个电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学生。看到您的《关于基础,不得不说》此文,很感激您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关怀和教导,毕竟我遇到像您这样的好老师真的不是很多。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自大一接触51单片机开始,慢慢对电子有了兴趣,甚至痴迷,也经常自己制板,单纯经常为做点东西而熬夜、通宵。做的大多是和单片机相关的,大二发现其实51单片机这东西很多年前就开始火了,而自己只会用单片机写点液晶、数码管、蜂鸣器的驱动,眼界太窄,后来从单片机的振荡器,IO口和总线输出的原理的理解发现自己的基础真的很薄弱。大二时于是想搞硬件,搭过些运放电路,发现模电的基础真的很重要,当时很“天真”的把清华大学华成英老师的模电课程视频重新看一遍,确实掌握了许多,例如对三极管静态工作点Q的理解,失真和震荡的认识,还有就是运放虚短虚断的认识。那一段时间,逛了很多论坛,翻了很多博客,建了个文件夹里面放满了资料,自以为学了很多,但到实际应用起来我搭一个50Hz的陷波电路都不会。问身边的同学,他们基本不关心这个。他们关心的是怎么用好各种单片机,ARM,DSP之类的,怎样在上面做出看上去很强大的东西。有一次课程设计,老师问到电机旁边并一个二极管起续流作用,我们基本都不知道。
二、去年9月参加国赛,我们焦头烂额(当时完成了基本功能,发挥部分做了一点,但作品很不稳定,现场展示的时候出问题了)。因为虽然我们做的很多,但是实际知道的太少了,我承认。我们之前做的都是抄,都是搬来改改的,问我原理我也顶多知道5,6成,我也承认。但是我想强调一下,我们国赛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老师报上我们的名额,我们就是在一个(老师从来不过问)的电子创新实验室,完成了暑假在比赛钱的自学和9月份四天三夜的国赛的。这里很感谢一个的师兄的支持和引导,因为师兄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很滑稽为什么没老师带吧?原因是我们学院老师带本科生参赛没补贴,这样为什么他不去忙他的课题、项目赚赚钱,多发发论文争取评职称呢?而实际也是这样子。我这没有怪老师的意思。一个刚毕业,只是讲师级别的大学老师曾对我们抱怨,她一个月基本工资才3000多块,在广州这种城市,怎么活啊,要忙着搞各种课题才有经费,但哪有那么多新的课题?所以刚当老师那几年很累很苦。而评上了教授、副教授等等职称的老师大多都在带研究生以上的了,或者是做国家级的项目了,偶尔才教一下我们本科生的基础课,所以我在此也希望各位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卸到老师身上,多给我们看上去好像上完课就走,找也不一定有时间理你的老师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大家不要以为大学老师是那么轻松那么好当的。
三、后来经过大三的反思,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的电子行业发展飞速,分类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据我所知,电子领域起码可分为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照明,工业控制等等,细分又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门类:开关电源、音频功放的、EMC、无线通讯、智能仪表的、嵌入式、DSP、FPGA等等,眼花缭乱。
试问一个大一大二只上高数、模电、数电这些基础课,到忙碌于上专业必修课、复习考验的大三,奔波于实习、找工作的大四的学生何以接受那么多?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仅需要精通其中的一两样就不错了吧?而基础的电子电路知识不是人人都要用到的,所以我请大家不要对大学生苛求那么多。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正趋于多元化,只是我们大学的一个电子专业囊括不下那么多,起码不要认为这个那个那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大学怎么学的。
我敢说,杨老师您问的问题,课本基本没有,就算有,老师上课也不一定讲。特别是AD620运放的失调电压,没深入接触过运放的人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但他可能熟悉在Android上的编程,可能用Zigbee组网运用到几个项目中去了,可能VHDL的系统级的设计和很熟悉怎么用好IP核了。
我很赞同您和各位前辈所指的基础有多重要。现在在做一个心电的项目,只有我一个人做硬件,其他3个人都在写分析算法,写软件。开始找到的资料基本不懂,现在也在艰难的消化,其中过程有多痛苦,另外3个人并不知道。现在在后悔当初入门就搞单片机而不是搞好基本的电子电路原理了。也恳请各位前辈能多指点我们年轻后辈。
但把不重视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看成是浮夸风气,这种看法我就保留意见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传统电子电路的认识不是看一两本书,看一两部视频那么简单的事。光是用好电容,用好三极管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实际中去感悟。如果要学各种可编程逻辑器件,就有点像招式,可以短期内学完,只是看你熟悉与否,记住多少。但是说到对基本电路的理解,这个是要随着个人的动手实践,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慢慢积累的,有点像内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进展不明显,也请各位对这一块的爱好者不要气馁,软件工程师可以换,但做硬件的人往往是最核心最不可代替的,坚持到低就是辉煌。
2.现在很多集成芯片性能已经很强大了,我们没必要花很大力气去用分立元件搭出来,尽管有的观点觉得越集成越不稳定,能用分立元件搭的就避免用集成芯片,虽然有这样说的道理,但我觉得这是不实际的,起码在实际应用而非基础研究的时候。
3.国内电子行业很发达,深圳华强北就让人深有体会。但是做硬件牛逼的人国内仍然很缺,很迫切需要大学生中有这样的人才往模拟电子深入去发展,可是我了解到的是,往这方面发展的付出和回报在毕业后工作的几年内是不成正比的。也能理解很多人做别的方向去了。人多少都是功利的,社会的导向如此。
4.除此之外,所谓的电子专业,我感觉越来越偏向于软件和硬件不分了,搞电子专业的人很多都往软件平台发展去了,而其中对硬件的理解对他们做软件的驱动甚至是应用软件开发是很有优势的,比传统的程序员有竞争力。据统计,现在软件和硬件工程师的比例是13比5,甚至做硬件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有了底层的硬件,上面的平台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功能。
不知不觉在电子这个专业走过了大学三年,感觉造成基础不扎实的原因,除了我们学生本身的问题之外,也看到不少学院、领导的黑幕,这里不便细说,毕竟我发这个帖子本意不是消极的抱怨。
参考国外和国内比较好的做法,我建议电子类院校做一点改革):
把像单片机、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传感器这类入门门槛不高,专业特色明显、实际动手要求比较多的课程提前到大一大二,让大家感受到电子专业本身的魅力同时发现要学的还许多,知耻而后勇,再深入的学习高数、模电等等的理论课。这样更有学习的动力。也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平台让学生去动手发挥,做出好玩的东西来。而不是单调枯燥的学高数,学模电、数电或者其他理论课。到了大二大三,再回到理论的讲解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动手经历去理解理论,这样比直接跳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更容易让人理解。
(我们学院大一大二基本上理论课,大三大四很多像通信原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等等这些课程一并来上,应接不暇,不少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电子专业可以有那么多方向的,后悔当初没学好基础而又跟不上,就算基础好的同学,到大三大四忙考验、实习的去了,谁还有心情静下来搞这些呢?)
本文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用户3890027 2019-5-14 12:03
用户377235 2013-12-17 09:36
用户450906 2013-10-28 12:48
用户435406 2013-8-3 21:50
baohua.lv_497455161 2013-6-28 19:43
用户1590967 2013-6-28 09:43
chen_zs2012_704941858 2013-6-7 09:55
chen_zs2012_704941858 2013-6-7 09:51
用户377235 2013-6-6 17:52
chen_zs2012_704941858 2013-5-24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