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事儿,某日看电视,央视2套评论节目,话题是社保统筹改革,半个多小时下来,气氛比较严肃;随手拿起遥控器轮着换了3次台——我并不想换台,完全是随意的举动——央视3套,于丹在哭,她正在做一个关于“信念”的演讲,把自己说哭了,场内观众一片肃穆,气氛十分沉重;央视四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正在进行一个新年(元旦)晚会,场面简朴,风格复古,好像八十年代末的春晚,气氛倒很热烈;转到央视1套,国际新闻,巴以冲突之类,没什么气氛,完全旁观。
有些事碰巧就让人琢磨上了,这个事就让我琢磨了一下:在同一时间里,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同时发生,每一个频道的节目完全是不同的气氛和感受,但我们往往只能感受其中一种,并且将它定位为那个时段的状态的全部。我想说的是:一件再小的事情都有其多面性,但多数时候我们对此的认识往往只习惯于霸占了我们思维的那个“频道”,比如眼下的危机。
即使我们在说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也不能掩饰立足于危险看问题的本质,我们的眼光一下子都缩短在2009年短短一年的得失上,生怕一个闪失被这轮危机吞噬。如果我们忘掉了随想的遥控器,趋从于眼前的形势而谨小慎微,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危机。就像麦肯锡把他们最新的全球调查建立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上,将中国的2009年归结为“令人惊诧的7件事”,包括“宣布到2020年,其半数汽车将为电动汽车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投资数百亿美元;一家中国领军企业试图购买一家(或两家)标志性的美国技术公司;对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变成了一次完全的合并”等,不管这些猜想是否合理,我觉得它至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立场,人们应该鼓励这样的立场。
回到2009年的半导体产业,在40nm工艺之后,摩尔定律的步伐正在放缓,新技术和新市场之间出现了真空,我认为“定制化”带来的多样性将在09年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定制化”早就不是那个还带着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标签,被归列为非规模经济因而不经济之列的生产模式了。就像ASIC在广义上也可以列为定制化产品一样,从MCU到SOC,定制化趋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动力,FPGA也在因此进入更多的应用领域。“我们不是只简单的提供一颗芯片,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客制化的应用方案”,这样的声音正在成为主流,它也可以在经济学上给“定制化”盈利一个合理的解释——需求方规模经济。
定制化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反面走上正面,其背后的推手在于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了普及。一个08年的热门词汇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这一过程:山寨机。抛开有关山寨机存在的合理性的争论不谈,山寨机之所以红红火火,就在于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山寨机的本质其实是BP机时代就已存在的公模,但正是由于现在的生产力和供应链资源能够实现规模化定制(市场对不同功能的需求),使之快速填补了新技术和新市场之间的真空,从而最终超越了“公模同质化”的局限性。
山寨机是否会如批判者所言:将扼杀创新动力,导致中国电子产业的倒退?不知是否巧合,我认为08年一本热门的商业著作《龙行天下》的核心观点——低成本创新是下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也同样适合用来回答这一问题。务实的说,山寨机就是低成本创新,而低成本创新同样可以支持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发展方向。
2009年,不要轻易的说不,把做汉卡时期的联想放在当下的语境,能够预言她会收购IBM业务的人恐怕要列为先知了;华为说他们今年的业绩成长会达到40%,但他们准备为此付出的利润保守估计是50个亿。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存在的事物决定了我们会怎样走过2009年。
用户42640 2009-2-2 01:03
用户1569463 2009-2-1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