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软件为王”开始成为系统设计的基础。Wintel的时代,只有PC的零售广告说明或者那些自由市场的攒机发烧友们才会把软、硬件进行详细分类、标注和讨论。在核心操作系统软件部分,只有微软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于是,用户唯一注意并热衷讨论的是硬件的性能如何,并且几乎集中在核心处理器、内存和显卡的性能指标上。
彼时,X86架构主导了智能化产品的市场,所有的竞争几乎都聚焦在硬件性能和硬件资源的匹配和优化上,非X86平台的嵌入式系统和“智能”无关,所有的嵌入式系统几乎都长着一副信息孤岛的样子,自然,几乎所有的系统设计都在硬件性能优化上一路狂奔。
仿佛一夜之间,这些统统被颠覆了,就像穆巴拉克突然倒台,阿拉伯世界突然刮起绿色革命风暴一样。iPhone只是一款智能的手机吗?iPad只是一台平板的电脑吗?这问题当然很傻,简直是对“i”粉的侮辱。在去年10月,苹果AppStore的应用软件已超过30万款;Google的AndroidMarket目前已超过10万款,而截止今年2月份,微软WindowsPhone Marketplace应用商店中的应用软件超过8000款,在2个月前,这一数字仅为3066,相当于平均每天有69款应用更新。
这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生态。普通消费者在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便携电子产品柜台看到大量有关操作系统版本的说明,当然,还有例如ARM处理器的性能标注——这些描述能够产生广告价值,说明即便普通消费者也开始更多的关注起以往只有设计工程师或少数发烧友才关注的嵌入式系统的细节。
这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场生态革命:一方面,Wintel能够成功是由于软件平台化和标准化为植入应用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同理,当Mac OSX、Android和Windows Phone 7成为主角时,昔日老大Symbian的辉煌注定不在,因为没有软件的硬件只能速朽,诺基亚要在高端手机中采用Windows Phone 7并非华丽转身,实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另一方面,嵌入式系统软件复杂度的快速提升对硬件带来更多的挑战,包括系统处理器性能、存储以及安全性,这无疑将为硬件供应商创造了新的机会。例如就安全性而言,谁都不希望随身携带的设备是别人的窃听或偷窥终端,尽管目前这一问题似乎更多地反映在基于Linux系统的设备上。
NXP将NFC集成到Android平台,并推出相关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华为推出深度融合腾讯QQ Service的Android智能手机HiQQ(QQ Service的平台化模式在未来很容易做成类App Store模式),这些消息反映出软件植入已经大规模展开,相对应的则是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ST-Ericsson 最新的Nova A9600的移动计算性能较U8500平台提升了2倍,采用双核的ARM Cortex- A15 MPCore,每个内核运行频率高达2.5GHz。三星Nexus S采用(也是目前唯一)了Google最新的Android 2.3 (Gingerbread),而面向平板电脑推出的Android 3.0(Honeycomb)也已于今年1月份发布,首先采用的是摩托罗拉Xoom。Google暗示Honeycomb最终将被用于智能手机,也就是说,Google将把Android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两条道路整合。
《将电脑当作通信设备》是两位科学家写于1968年的文章,其中一位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关键成员,参与设计和建立了ARPAnet(互联网雏形)。显然,“3C融合”好像已发生了几个世纪了,如今传统设备的界限开始打破,X86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平台,平台化变得多元。无论是计算机还是传统嵌入式系统,一个广义的软件为王的新嵌入式帝国已经形成。
zhoujthbsy_583023013 2011-5-23 21:55
用户1409644 2011-5-6 08:04
用户181324 2011-4-3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