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学点新东西
2012-8-24 14:36
2669
9
19
分类:
采购与分销
作者:刘宝红
几年前,我去旧金山,参加IE Group举办的高科技企业计划和预测峰会。一天时间,听业界的同行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加上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实践,顿觉茅塞顿开,很多东西都理清了,例如"由事实/数据出发、由判断结束"的决策流程、预测的三原则、预测与计划的关系等,都是在那次峰会后整理出来的。本来纷繁复杂的预测与计划,在这几个简单原则的指导下,有条理多了。这些简单原则算不上创新,但算得上是从"术"向"道"的提升。而职业人士,尤其是有一段工作经历后,一大挑战就是完成这一提升。你可以在工作中总结、学习,通过原始积累的方式来完成;借助外力,例如高水平的峰会和培训,无疑会加速这一转变。
这些年在硅谷,遇到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包括我自己的mentor。他们大都在35到45岁之间,就升迁到副总裁的职位,负责一个大部门。他们的工作经历大致都在15年左右。15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尤其在复杂度很高的领域,例如多种少量行业,做过四五个职位,每个三四年,正常人也就是在"术"的层次做精。那这些精英们是怎么上升到"道"的层次,担负领袖的角色呢?借助外力、不断学习别的公司、别的行业的好做法是一大原因。
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公司呆久了,一般人对这个行业、这个公司的独特性理解地很深,这是好事;但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把共性的东西给丢了,对别的行业、公司的做法较为抵触,总认为不适合本公司的"国情"。用英特尔提醒自己的员工的话讲,就是要避免NIH(Not Invented Here;不是在这里发明的)。既然"不是在本公司发明的话",就不能用在本公司。结果就是越来越封闭,坐井观天,职业发展受限制。
精英经理人们相反。他们更愿意学习别的行业的做法,参加高端峰会、培训,获取新的知识。都说知识没法替代经历,但在有了一定经历的时候,知识就更容易内化,成为类似经历的积淀,帮助一个人从"形而下"向"形而上"转变,也就是从"术"向"道"的转变。时间有限,你没法光靠自己的经历来学习。这些外来的知识,或者说别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一个人"通用化"自己的经验,就如打通武林高手最后一道关的独门秘籍。当一个人完成"道"的转变后,横向就能在不同的职能、公司流动,纵向就能胜任更高的领导职位。
我的mentor三十多岁就负责一个大公司的采购与供应链部门。在美国,这算晋升地非常快。与他手下的那些总监和高级总监们比,他是最年轻的。他的出色,一方面来自杰出的领袖才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不断的学习。他每年花80小时以上,参加培训、出席会议、到大学深造等。80小时看上去没多少,其实是两周,而一年52周,真正工作的四十多周。拿出两周多来做这些看上去没什么直接效益的事,需要勇气和决心。正因为这样,他的经历其实远超同龄人,能够同时转入不同的行业,并承担一个职能的最高领导职位,并不是偶然。
最近5、6年来,我大致每年花三四个星期来国内,参加会议、做报告、访问客户,跟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同行交流。这是段非常充实的学习经历。如果说MBA教育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这段交流帮助我从更高层次来看待问题。这些都反映在我的新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中。自该书在2012年1月份出版以来,我就开始定期做培训,走以教代学的路,半年时间,《从供应链的角度解决采购的热点问题》培训已经推出4次(每次的名字有所不同)。最愉快的是能跟几百名学员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从"道"的角度提升的同时,自己也了解到不同行业的挑战和做法;最揪心的是看到一些学员因为经费、公司的官僚审批流程太长等问题没法来学习。我不想任何学员因为这些原因而失去学习机会。我不以培训为生,所以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你确实有困难,告诉我,让我们共同想方案来解决。
用户1768838 2015-12-14 09:45
用户1855342 2015-12-10 15:17
用户1858323 2015-12-1 10:19
用户1745057 2015-11-22 14:12
东莞元宝代理Microchip长电二三极管 2015-11-21 16:01
a.e_zr_777983628 2015-11-19 11:14
用户693465 2015-11-18 17:28
用户3809340 2015-11-17 09:04
“未来的增长将主要来自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和管理创新。用一句套话讲,就是向管理要效益”,似乎前半句还提到“技术”,并且是先于“管理”,后半句结论就只有管理了?这个误导是全文核心基础么?当然LZ专业是供应链管理,仅从管理角度谈开来无可非议,技术方面也许并不内行因而无话可说。但是这和题目就不太搭了:是说“经济发展新的核心动力”的大题目。。。
管理的实施本身也需要一些技术手段,但我认为最大的技术是企业生产制造的那些产品中的核心技术。30年来特别是后10多年来,技术一直没有长进,至今“转型”也只是看到了必要性,而没有任何可行的路子,这个才是问题症结。所有这些年来,技术基本都是拿来的,包括了整条流水线的买进,自己几乎不了解其中任何基本原理,跟不要说在那些基础上的革新了。于是就只有还是从制造和LZ看到那些供应链、库存、市场需求上那些似乎所有人都看得到的环节下点功夫、再次挖掘一些。我感到实在已经枯竭了,因为所有环节都是人去实施的环节,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概念有了也只应该看到基于咱们国人的总体素质,实施起来还是要大打折扣的。需要的不仅是这些管理环节的继续精深的努力,更是科技本身的发展。要在企业内部逐渐走起来。从较好的工匠精深在已有进口技术上学通一些开始,逐渐回到原理,替代甚至超越某些局部。这样才有些逐渐走好的希望,而不是在濒死的僵尸上在希望挖掘太多!!!
用户1691297 2015-11-17 08:35
用户861593 2012-12-25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