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半年内第二次见到刘君,都是在我的培训中。不久前他转入采购,负责一个大型央企北京分公司的采购部。刘君虽说入行不久,但他勤于琢磨,屡屡能一语中的。这次培训是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从供应商分类、评估、选择,到绩效管理和供应商集成。这套管理流程在北美企业中颇为典型, 但对央企则有挑战。例如法律要求公开招投标,定下了供应商关系"一标一议"的基调,长期战略合作就很难做。培训中,你能感觉到有些学员的疑惑:您讲的好是好,但这我们没法做。言下之意是这还用得着学吗?课间休息时,刘君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有些事你可以(因为做不到而)不做,但不能不知道哪些是好的、是应该做的。这话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第一,由于诸多限制,很多好的想法、做法没法实施,很多人就停止探索,不去学习新的东西,从原来的"有知而无助"(知道怎么做更好,但没法推行),变成了"无知且无助"。这人仍然可以是个好员工,但继续提升的潜力所剩无几。大公司呆久了,长期受制于条条框框,良性变革难以推行,人容易从力求突变到牢骚满腹,再到对新事物漠不关心,最后是麻木不仁。哀莫大于心死。作为职业经理人,你是否愿意这样沉沦?
第二,任何改变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心理的,再是物理的。前者是在心理上认可,后者是具体做出来。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应该做的,哪能有心理创造?没了心理创造,谈何物理创造?人,不管身处多高的位置,都会受限制,而且职位越高,限制其实越多。你不能不管不顾、一遍遍地把头撞在现实的墙上;但知难而退,因不能实施而不学习,则是彻底投降。作为职业人士,你是否愿意年纪轻轻就这样放弃?
第三,我们之所以称为职业人士,是因为我们的技能可以用于多个行业,即可移植。而为达到可移植,你得了解好的、行业通用的做法。身在本土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在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职业人不得不削足适履、踮着脚尖走路,"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大氛围里,职业上得不到锻炼。如果再固步自封,不愿学习外面的新知识、新实践,将来如果不在国企的话,这些人该如何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呢?
这几年,我接触到不少中高层职业经理人,觉得他们的处境挺困难:公司给他们很高的期望,比如说构建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但他们既没有系统地学过,也没有在顶尖的公司系统地做过,现在要求他们操这么大的盘、构建整个采购与供应链的系统、流程和组织机构,真是勉为其难。怎么办?一流的、学习型的公司积极借助外力,培训、咨询,迎头赶上;非一流的公司闭门造车,沉浸在"好是好,但在我们公司行不通"的情绪中,抵触行业好的实践和做法,继续在低水平徘徊。过去十几年,国企转型,牺牲的是大多为劳工阶层,因为他们的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未来十年,国企进一步转型、上台阶,遭到淘汰的恐怕就是管理层了。
用户436455 2015-12-11 16:17
用户1773963 2015-12-4 08:48
东莞元宝代理Microchip长电二三极管 2015-12-4 08:18
用户1674782 2012-12-11 15:48
自做自受 2012-10-22 21:14
好、坏,没有度,合格,有标准。标准就是个度。
用户980283 2012-10-22 13:20
perfectsemi_220531586 2012-10-22 12:13
用户987699 2012-10-22 10:09
用户1019234 2012-10-22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