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苹果说"选择偏倚"

2013-4-16 14:16 2744 11 16 分类: 采购与分销

《苹果的供应链管理:可复制的和不可复制的》发表以来,不断有人让我介绍苹果的"最佳实践"。苹果如日中天,在Gartner的全球供应链排行榜上第五次名列榜首,也难怪吸引这么多的注意力。但你不能把他们做的就简单地冠以"最佳实践"。有些做法能在苹果产生不错的效果,往往与苹果特定的文化和环境有关,就如中药中的每一味药材,功效都离不开整个配方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

 

举个例子。就拿乔布斯来说,他的管理风格,如果放在那些四平八稳的北美大公司,八成都会让人力资源部皱眉头:他苛求,吹毛求疵,对部下的工作永不感激,跟同事的合作也并非尽善尽美 -- 这样的经理人部下不喜欢,同事不喜欢,上司也未必喜欢,八成会成为团队的不稳因素,制造的麻烦可能大过取得的成就。但在苹果这种独特的环境里,倒也OK,就如砒霜是毒药,如果配药合适,反倒能治大病一样,但你不能就此建议大家把砒霜当补药。



从统计角度上说,苹果只能算作一个样本。在有限的结果基础上广义化,往往会犯"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的错误,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混淆视听,犯了决策科学的大忌。



要说"选择偏倚",就不得不说二战时期的一件事。当时英国空军轰炸德国,有很多轰炸机被防空炮火击落,侥幸回来的也是伤痕累累。加厚机身的装甲可以提高飞机的存活率,但也会增加机身的重量,得有选择地进行。研究返回的飞机,英国空军发现机身的有些部位着弹点很多、受伤很严重,而有些地方则根本没有受任何伤。于是,他们就准备加固那些受伤的部位。但这正好事与愿违。为什么呢?假定机身上各个部位被火炮击中的概率相同(当时的防空技术做不到有选择地打击),如果部位A被击中的很多,而B则没有伤痕,根本原因是B点是致命的,一旦被击中,飞机就再也飞不回来了。A点着弹点多,正因为A点不致命,飞机能够安全返回,加固A点,显然是好钢没用在刀刃上。英国空军请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德来帮忙。沃德的建议就是加厚那些没被炮火射中的地方,因为他"看到"了那些没有飞回来的飞机。



"选择偏倚"下,我们只是看到了结果中的一部分,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管理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个公司想调查在线销售系统的用户友好性,于是就在网上购买了商品的消费者中挑一部分,发给问卷。但实际上,那些没有能够在网上成功下单的消费者更具有代表性。有的公司调查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就采访那些退货的人,却忽视了那些从一开始就不买的消费者。



但是,很多情况下,你知道的就那么些,比如新技术开发时,你的数据点就那么几个,要做更多的实验成本太高。如何在很小的样本下推出广义的结论,需要很强专业知识和推理能力,还有过人的胆识。挺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摩尔定律:戈登·摩尔当年做出这个推断时,所依据的数据点也就那么三几个。有一次听一位首席技术官讲新产品开发,他戏虐道,看来摩尔的决策方式跟我们开发新产品别无二致(都是依据仅有的三两个数据点而已)。当然,样本小,如果再故意舍去一些数据,那就不单单是"选择偏倚",而且是职业操守问题了。例如有个工程师在制定产品验收规范的时候,本来就只有十来个数据点,够少了,他还拿掉最高值、最低值,然后根据剩余的数据设立验收上限、下限。结果是规范太严格,远超生产工艺能达到的水平,产品的报废率大增。仔细探究,才知道是这位老兄的"杰作"。



有趣的是,很多管理工具,例如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等,大都是基于大样本数据开发的。在小批量行业,例如飞机制造、大型设备、船舶工程,一个产品一年就生产那么几个、几十个,你要搜集到足够的样本、制定统计过程控制几乎不可能。那就只能采取经验方式了:有限的数据加上职业判断。其实很多创新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但公司大了,避险心态盛行,就会要求更多的数据点、更详尽的分析,力求以数据代替判断,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结果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速度下降、开发周期增长。大公司的创新能力低下,这或许是个原因。



再回到"选择偏倚"。人们喜欢从成功的案例中得出结论,后面的驱动因素呢,大概是走捷径的侥幸心理。其实这世上最大的童话就是迷信捷径,最大的悲哀也是。这种思维注定是错误的,但往往被有意利用。有一天我一边开车,一边听硅谷中文电台的广告。广告说,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小时候接受的是蒙台梭利教育(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幼儿教育法),微软的创始人盖茨上的是蒙台梭利学校,还有某某名人上的也是蒙台梭利学校,所以大家应该把孩子送到某某蒙台梭利学校。这就如说比尔·盖茨睡觉、扎克伯格睡觉、迈克·戴尔睡觉,他们都成功了,所以你睡觉就能成功。夫妻老婆店的幼儿园混淆视听就罢了,年营收几百亿欧元的SAP也在使这伎俩:"运作一流的企业使用SAP"(Best Run Businesses Run SAP)--我去过全球好多机场,很难躲过写着这标语的广告牌。这个"选择偏倚"用得如此高明,以至于你明知道这是SAP的伎俩,却并不反感,尽管运作一团糟的企业中,有很多也在使用SAP,或许正是因为使用SAP而更糟糕,如果不是死得更快的话。

 

关于作者

刘宝红,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创始人,西斯国际(CSCS International)执行总监。他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并接受了摩托罗那和霍尼韦尔的六西格玛培训,是六西格玛黑带。他现旅居硅谷,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培训本土采购、计划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本土企业提高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如欲联系他,可电邮 bob.liu#ChinaSCservices.com(用@代替#)。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5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dat21_129153146 2013-4-19 01:34

呵呵,有道理。

用户1012514 2013-4-18 16:39

非常认可。人总是有盲从的心态,在选择时,保有自己的态度不偏不倚是最重要的,不过,这也是最难的。

用户835684 2013-4-18 09:52

"选择偏倚"常见于广告手法,有目的偏差导引消费者,消费者光有常识是不够的,更容易被牵着走,从众心理就是这样的;必需要加自己逻辑分析和多一点知识。(所谓被认可的专家,"选择偏倚"所说出来的话,经常被无条件的信奉者。)

用户744147 2013-4-17 14:36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参照别人的成功,拿榜样照搬照做,偏偏不知道问问自己的实际需求。这样做,看起来都是为了追求相同的目标,做了正确的选择。古训有云,江南为桔,江北为枳,再怎么种也是照搬不了这个经验地。

用户993521 2013-4-17 10:24

呵呵,
现代制造业,随大流居多,很多供应链都以使用ERM,SAP自豪,不结合自身情况,拿来主义害死人啊。。。
领赛科技一直致力于上游各电子厂商的库存呆滞物料的评估、供应链整合、回收、代销等多种库存呆滞料管理方案;欲了解更多,请访问http://www.loonsam.com,或Email致jamal#loonsam.com(将#替换为@)
CELL:13725544650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5
1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