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契可夫说,每个人都有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一个从学习中得来,一个从经验中得来。
这三个头脑也与人的一生大致对应:少年、青年、壮年。青春年少,既没知识也没经验,但有一颗记忆力好、精力充沛的头脑。一颗天生聪明的脑袋是最大的资本。凭借着这颗天生的脑袋,勤奋者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一句这孩子是天才也好,神童也罢,聪明也罢的表扬是莫大的荣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这颗脑袋慢慢演变成从学习中得到的头脑。这时候人们期望的不再是神童、天才的赞扬;起作用的是你获得多高的文凭,学富几车。年轻人谋职,尽管人们对经验看得很重,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你的学历、学识、发展潜力。慢慢地工作几年后,经验开始占上风。人们不再看重你毕业于哈佛也罢,清华也罢,看重的是你的工作成绩、管理能力和领导才华,这些更多地是从经验中得来。
这三个头脑的演进也反应了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一个阶段是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单凭一个头脑是没法真正有所作为。年少时的聪明脑袋,理应用于学习,而不是用来显示、招摇。相信大家还记得王安石的《伤仲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很多聪明的人,凭着聪明而不努力学习,结果就变成了仲永。这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子信手拈来,不计其数。青年时代,文凭在手,本是努力向有经验的同行、前辈学习,以及从经验中总结、进步的时候。因为书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结合实际才是铸就才俊的路子。但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学富五车,放不下身段,不愿或耻于向学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结果多年后还停留在学校毕业的水平上,自然就失去了进一步升华的好机会。等上了年纪,经历了年轻人的错误,看清了书本知识的有限性,很多人就倾向于低估学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凡事都靠经历或关系(其实一定程度上关系也是经历的反映)。 不学习,就无法补充新知识;没有新鲜血液,人的知识就很快老化,这人也就成了老古董。单凭老经验做事,这人也就离淘汰不远了。
这让人想起另一句话,大意是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年轻时太重视学历,认为学历可以代替经历;而有点年纪后,有了点经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经历可以替代学历。
其实看一个人的有无发展潜力也很简单。其一是看他的头脑是否与所处年龄段相符。如果是一个年轻人,却只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不学无术,仅靠着那颗爹娘给的脑袋,那他最多也不过是个小聪明而已,则不可委以重任,也不大会成大事。相反,到了理应经验丰富的年纪,但行事、思维还与刚出校门无异,则表明这人还没有完成由书本转化为经历的转变,在管理、领导才能方面的发展则有限。身在硅谷,屡屡遇见一些上了年纪的高学历者,要么博士,至少也有一两个硕士学位,满腹牢骚,怀才不遇,老子天下第一,就是这种人的代表。其二是要看他对不同头脑的认识,这更多地可看出一个人的潜力。例如年少时懂得学习的重要,获取学历后认识到在工作中锻炼、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的重要性,在有一定经验后又不忘继续学习,这种人一般都有更大的潜力,也更容易更上层楼。反之反是。
用户731850 2013-10-18 12:29
用户958392 2013-10-18 10:08
用户1678877 2013-10-16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