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供应链的"推""拉"结合

2013-12-6 15:59 1850 5 5 分类: 采购与分销

自从有了孩子,周末午饭一般都较晚:孩子们早晨要睡觉,我正好写文章、回复读者的邮件等。等一家人赶到附近的小饭馆,中午营业也快结束了,工作人员一边服务最后一批客人,一边准备晚上的业务。有的拿出一箱豆角来,一个个摘净;有的在包小馄饨、饺子,放在冰箱里备用。他们预计有人下顿要点这些,所以在提前准备。用供应链上的术语讲,就是"推"式生产。这样,客人到时候一下单,没多久菜就能上齐。家里做饭没有饭馆快,就是因为家里做饭是"拉"式生产,一切都是现做。

推式生产不但缩短了交货周期,而且充分利用了产能,例如在不忙的时候,服务员可以帮忙摘豆角,这样就不用按照需求高峰来准备产能,总体成本也较低。当然,推式生产的风险是万一需求没了,或者没有按时来怎么办?所以,"推"到一定地步,就得变成"拉",即由客户的订单来拉动,以控制库存积压风险。例如没有人点菜,小饭馆就不把豆角炒成干煸四季豆,也不把小馄饨提前下出来。推式生产有库存风险,但单纯的拉式生产也并不完美:订单有了,虽然没有需求风险,但因为要货急,供应风险大增。用库存控制专家程晓华先生的话说,就是"MRP紧张:例如客户给的交期是三周,你的零部件需要五周才能到齐,加工组装时间还不算,赶工加急,总成本往往更高。

所以,尽管都在说拉式驱动的好处,很少有供应链是纯"拉"式的;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推"与"拉"结合。那"推"与"拉"的结合点应该设在哪里?最近读沃顿商学院马歇尔·费雪(Marshall Fisher)的文章,找到了答案:能预测的用"推",不能预测的部分用"拉"。定制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低,"推""拉"结合点离最终客户越远。例如在多种少量的设备行业,产品配置多样化,制造商主要依赖客户订单来驱动生产组装, "推""拉"结合点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对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会按照预测驱动供应商生产("推"),等到客户订单来了,再进行最后产品的组装("拉");对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到客户订单后再给供应商下单,"推""拉"结合点离客户更远。相反,标准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高,"推"与"拉"的结合点就与最终消费点更近。例如自来水的消费预测相对准确多了,"推""拉"结合点离最终消费者就更近,即在我们一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刹那。

此外,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越高,"推"与"拉"的结合点就离消费点越近。例如大型设备的关键备件,一旦停机待料,损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业,备件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就在客户的生产设施附近。例如我在管理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备件计划时,一亿多美金的备件库存,有20多个库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每个主要地区,80多个寄售库存点就直接建在芯片生产厂现场。这样一旦客户停机待料,四个小时内,95%以上的备件就送达现场。在航空业也有类似的指标,一旦飞机因备件不到位,没法起飞,备件的交货时间也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这样做违背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因为非易耗备件的需求一般很难预测,即使你能大致预测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很高的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周转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设备行业,备件的库存周转率动辄就一两次,这意味着手头平均备半年到一年的料。国防业就更低,例如美国空军的备件周转率连1都不到。

在供应链领域,很多最佳实践都与有效定位"推""拉"结合点有关。例如戴尔的直销模式在成品层次是典型的"拉"式供应链,不见订单不组装;但在零部件阶段,却是典型的"推"式供应链,因为这些原材料就如小饭馆的豆角,通用性高,用量可预测。惠普有名的"延迟战略"(Postponement)也是同理:产品的共同部分好预测,用"推"式生产,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差异化部分用"拉"式生产,以降低需求变动带来的库存风险。直销模式和延迟战略的成功,就在于完美结合"推"与"拉"。

"推""拉"结合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公司,这一结合点也可能随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例如戴尔刚创立直销模式时,计算机是创新性产品,机型配置多、成品降价速度快,成品层次的预测准确度低,库存风险成本高,直销模式是总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模式。但是,这些年计算机成为大众商品,配置越来越标准化,预测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推 ""拉"的最优结合点从生产商处前移到零售商,即生产商按照预测批量生产,批量供货给零售商,在零售商处变为"拉"。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规模效益,所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低。相反,戴尔的直销模式还是单件生产、单件递送,在计算机库存风险成本显著降低的情况下,高昂的运营成本再也没法从库存风险成本节支来抵消,直销模式的总成本不再最低。戴尔这几年江河日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法有效转型供应链,实现"推""拉"的最优组合。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原因,限于篇幅暂不详表。

"推""拉"结合点选择适当,会有效地平衡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成本和服务水平。相反,"推""拉"结合点选择失当,则会造成诸多问题,增加供应链的总成本。例如时装行业常见的订货会模式下,"推"与"拉"的结合点在经销商处,品牌生产商要求经销商提前两个季度左右订货,由经销商的订单驱动整个供应链。这里的问题对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产,对经销商则是"推"式进货,即他们的订单得依赖预测(想想看,哪个消费者会提前半年下单呢?),而其预测准确度很低。例如大夏天,那些经销商,尤其是小店主们哪能预测冬天会流行什么,自己的店面能卖掉多少?所以这预测无疑于赌博。赌博的结果要么是短缺,要么是积压。积压看上去压地是经销商的资金、亏地是经销商的本,其实品牌商也得一起买单:经销商资金积压,就没钱订下季度的货,品牌商以后的生意从哪里来?积压库存八成得打折出售;经常打折,对品牌的损伤程度能小吗?品牌商花那么多资源建起的品牌,就在一次次折价中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商看上去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却有那么多的品牌商陷入困境的原因。

那么,时尚行业的"拉"与"推"的理想结合点应该在哪里?品牌生产商处。因为品牌生产商设计时装,对流行时尚的理解最深,而且可以整合不同经销商的需求,预测准确度更高。这道理其实也不难,深受订货会之苦的时尚行业也懂得。订货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销商、品牌商是不同的业务实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订单是经销商对品牌商的承诺,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但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种博弈的结果是次优化的,造成品牌商、经销商的双输局面。而解决方案有二,其一是品牌商的竖向集成,进入零售领域,例如李宁这两年做的,就是为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度,更好地组合"推"与"拉"。这也是Zara成功的一大原因。重资产做直营是个大举措,不但要求投入大量资本,而且对运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渠道运营与品牌的设计、生产不尽相同。其二是理顺与渠道的关系,增进合作关系,通过改善信息流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例如及时共享零售的早期销售数据,调整品牌商的生产计划。这就如Marshall Fisher的研究中表明的,时装业的预测准确度很低,但在早期销售数据基础上修正预测,可以大幅度提高预测准确度。方案二要求更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当公司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时,就选用竖向集成,进入方案一的模式。

跟"做"还是"买"(Make or Buy)一样,"推"与"拉"是供应链管理上最根本的决策之一。"推"式生产有规模效益,但库存风险大;"拉"式生产降低了库存风险,但同时也丧失规模效益。片面宣传任何一种方式,尤其是这些年对"拉"式供应链的热捧,都忽视了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准则,误导大过指导。这也要求职业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但能理解"是什么",而且要明白"为什么",就如密西根大学教授Hopp在《供应链科学》(Supply Chain Science)一书中说的,要理解供应链的科学部分。这也是合理结合"推"与"拉"的关键。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3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837484 2016-4-15 10:19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1395189 2016-4-14 10:50

现实企业中确实如文中所说,供应链疲于奔命,加班加点。计划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准确的,销售环节提不出来靠谱的数据预测。
有没有一套模型解决此问题

用户1726434 2013-12-10 11:46

经典,凡是总有个度。平衡点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用户676990 2013-12-10 11:37

首次学习,谢谢楼主。

用户1370563 2013-12-10 09:47

“推”“拉”平衡点在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3
5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