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供应商整合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光靠制定政策

2016-3-9 08:01 787 8 2 分类: 采购与分销

摘自畅销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2版)。刘宝红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站有售,纸质和电子版。

 供应商群整合为什么困难重重,甚至屡屡失败呢?依我看来,关键在于是在解决问题呢,还是光制定政策。

先看是解决谁的问题。供应商群整合首先解决的是采购的问题:采购要一轮又一轮地降价,采购想减少工作量,采购想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些不一定是别的部门的问题(当然他们会受到影响,直接或间接)。例如设计部门需要供应商出货速度快,至于能否支持量产则无关紧要(至少在新产品开发期如此);生产部门要求交货准时,质量可靠,价钱高低与他们关系不大。作为采购部门,如果只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制定政策,注定要失败。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十几年前,我从商学院刚毕业,加入硅谷的一个高科技公司管理供应商。工作开始不久,就遇到管理机械加工件的同事作报告,主题是供应商整合。他的处境也够惨:两三千万美金的采购额,却有四五十个供应商。分摊下来,对哪一个供应商也没有绝对支配权。到哪儿去降价、要折扣?年复一年的成本节省指标,如何实现?这同事是个美国黑人,光头,体格如NBA的球员,健谈如国会山的议员。一番慷慨陈词,听者动容。但两年之后,问题如旧,症结何在?设计人员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原来他的合格供应商清单是围绕量产要求制定的。这些供应商规模大,“船大难调头”,交货速度没有小公司快。公司的按时交货率又偏重于量产件,例如达到95%就算优秀,但迟到的5%大都是设计部门的新产品,那么对设计部门来说按时交货率有多差,可想而知。于是他们就以各种借口采用清单外的供应商。清单外的供应商为拉生意,就刻意满足设计人员的要求。但转入量产,黑人同事的控制能力增强,便尽量把生意转移到合格供应商处(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零件都可以转厂)。这导致一系列问题:

第一,给合格供应商错误的信号,即“你用不着支持新产品开发,一到量产,削尖铅笔,报个好价,这生意就是你的了”。想想看,这些合格供应商会乐意支持新产品开发吗?即使支持了,量产是二次发标,这生意到谁家还不知道呢。

第二,新产品开发又苦又累,非合格供应商支持工程师,就是寄希望于量产。好不容易量产了,生意却飞了,等到下次工程师打电话过来,这非合格供应商还会接吗?而设计人员也就只得再找“愿者上钩”的供应商,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第三,没被转厂的那些零件往往量小、生产难度大,成了非合格供应商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日后的质量、交货问题埋下伏笔。供应商的数量也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游戏中膨胀。

黑人同事焦头烂额,每天在救火和骂人中度过:不是生产线断料,就是供应商质量问题。先是骂供应商,自然是那些非合格供应商:说好上周五就送来的货,都迟到一星期了,还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送来了,还是次品,你们会不会做生意?然后是骂设计:合格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你们还到处找非合格供应商,居心何在?唯独不骂他自己,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真理都掌握在他手里。

当时我管理钣金,一开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鉴于机械加工件的问题,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不同的做法:(1)设立新产品按时交货率,要求供应商不得低于95%,以满足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人员的需要;(2)明确规定,任何零件,多家询价,一次发标。那意味着如果不支持新产品开发,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供应商就得不到任何新生意。

这下合格供应商们慌了,因为不再是以前的“不管别的供应商怎么争,到了量产还归我们”。于是纷纷划分专门生产设备、分配专人来支持新产品开发——这对他们也没多少额外成本:经济低迷,他们的产能利用率连50%都不到,划分出来一些设备,指派专人支持新产品开发也没什么。这个人的全职工作就是等着电话铃响——我们的工程师一有需求,这老兄二十分钟后已经到了工程师的办公室,各种要求当面讲清,图纸、规范交割清楚,半个小时后,机床已经启动了。没多久,样已经打好,亲自送给工程师了。

设计人员得到他们想要的,自然用不着找别的供应商;合格供应商也一次招标就获得生意,不确定性因素大减,也不用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支持开发,新产品却在二次招标中流入竞争对手;采购人员也通过多家询价确保价格合理,并且确保新生意流入合格供应商,可谓是一举三得。随着时间流逝,老产品下市,那些“鸡肋”型供应商也自动被淘汰,供应商群就自然被整合。这一系列举措实施几个月下来,新产品的交货率稳步达到90%以上,有些供应商甚至达到100%。这困扰多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上面的例子尽管来自制造业,但有其普遍意义:

第一,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公司,供应商群整合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通过满足各方的正当需求来缩减供应商数量。光制定政策,不解决问题注定是要失败的。第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上去动辄千百万,甚至上亿元的供应商整合方案,其实都得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零件。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每个零件都不能忽视,否则只是空洞的战略一个,注定要失败。相反,供应商数量的失控,也正是从这一个个的零件开始。防微杜渐,就得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供应商整合后,就是与优选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美国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为短期关系,例如合同期限为一年左右,每年竞标,重新发标。这在市场充分透明的情况下可以,但对采购产品复杂、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的情况则不适应。例如飞机引擎,动辄需要几年甚至成十年来开发、试产和量产。再如半导体设备行业,供应商从投资科研到投产到量产,周期短的都在3到5年。如果不以长期关系为基础,双方缺乏信任,如果是买方市场,采购方就拼命压价;等转到卖方市场,供应商就连本带利扳回来,就这样形成怪圈,更难互增信任,相互协作。在长期关系下,例如双方签订3到5年的合同,约定一次性降价和以后年复一年的降价指标,约定绩效、标准和管理流程,然后就进入履约阶段,不用年年谈判、年年伤感情。

如果您对系统提高供应商整合与管理感兴趣,欢迎来参加我3月在广州、北京、苏州的培训。这是第86、87、88围绕我的畅销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推出培训。这个培训为期1天,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出发,聚焦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包括下级供应商和客户指定的供应商管理。

应众多读者要求,这次是大课,食宿自理。广州和苏州的培训特意安排在周末,以方便更多的人参加。限额200人,招满为止,现在就报名。

培训名称:《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时间地点:广州(3月20日,周日)、北京(3月22日,周二)、苏州(3月26日,周六)

培训费用:2500元/人(公司付费,开国内咨询类**)

              1500元/人(自费,或公司付费3人及以上团体优惠)

              自费2人及以上有优惠,请联系我的助手

报名详情,请联系我的助手吴**177 2795 9069 | info@scm-blog.com。

谢谢。我们培训现场见。

 

刘宝红 | Bob Liu

畅销书作者,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www.scm-blog.com)
专著《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2版全新出版,继续领跑畅销榜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8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