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进步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虽然面临着人们不断的猜测与质疑,但该定律仍旧精确的预计了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的发展趋势。
6月2日,AMD在Computex2010台湾电脑展上展示了历史上第一个APU处理芯片,使得频临极限的摩尔定律再次被证明。AMD通过对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简称GPU)的研发与升级,从传统的串行处理过渡到并行处理,即从CPU转向GPU,将CPU和GPU合为一体成为APU,从而使得微处理器的性能和处理能力再次提高与革新,实乃另辟蹊径之举。
从CPU到APU
台北电脑展上,AMD首次展示了Fusion晶圆,同时还运行了一段实时渲染的游戏视频。AMD产品事业部资深副总裁、总经理Rick Bergman表示,PC今天的架构依然是CPU+GPU的架构,从PC诞生30年来没有改变,只是一直提升规格,只有AMD做出改变,将CPU和GPU充分融合在一起,推出了Fusion系列APU处理芯片。
从CPU到APU并非一蹴而就,这是 AMD七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早在7年前,AMD就产生了将CPU和GPU合而为一的想法,不过当时技术条件还不成熟。而自从三年前成功收购了全球顶级的GPU厂商ATI后,AMD才开始逐步实现Fusion系列APU这一构想。
CPU和GPU融合后的APU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
首先,这是AMD的一次技术革新,也是整个芯片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把CPU与GPU进行整合,需要整合的不仅仅是架构和兼容性、还包括性能。其次,这是AMD的一次产能革新。通过整合的单芯片,能完成以往高端显卡+CPU才能完成的功效;对消费者来说,整合后的单芯片将实现更小的能耗、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并达到更强的处理效果。最后,这是AMD第一次在图文应用领域的革新。Fusion系列APU,将运算与图形处理整合在一块芯片内,针对目前应用环境中大量出现的视觉与数据密集操作,可以有效提升我们PC的处理速度。
不仅是笔记本而已
对于今天的中国PC市场来说,台式机方兴未艾,笔记本市场如日中天,而平板电脑蓄势待发。AMD此次首度公开展示AMD Fusion APU,加上已经取得多家厂商的支持的VISION技术,表面来看,这都说明AMD意图进军笔记本市场,而AMD的野心,远远不是笔记本这么简单。
AM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梅德克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AMD在各种不同的价格都提供最好的价值,所以不管是在笔记本或是台式电脑或者是数据中心来讲都是如此,我们也相信未来在整个视觉的体验上所提供给使用者的一定是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对于笔记本市场来说,AMD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比较低,只有12%。相对于其台式机的市场占有率28%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AMD在笔记本领域的发力与发展都是大势所趋,而新的APU技术和新的VISION更使得AMD如虎添翼,在笔记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将数倍于其台式机。
另外,AMD更看重视觉体验。通俗的讲,APU能够让用户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同时处理图形,对于制图用户和游戏用户来说实在是不二之选。APU赢下的不仅仅是笔记本市场,还有图形、游戏两大PC消费群体。
而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是AMD在企业层面的运作。首先,与英特尔达成和解,关于反垄断的诉讼已经避免;其次,转型为无晶圆厂的模式, Global Foundries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进行代工;最后,还是回到2006年AMD对ATI的收购,此次收购不仅是技术的重构,也是AMD公司在梅德克的带领下,进行公司架构、产品部门的重构,这次重构使得ADM更加重视笔记本市场,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同时也是对AMD发展理念的革新:将CPU与GPU融合为APU,为用户带来更好体验。
梅德克说:“现在所有人在使用个人电脑的时候,他们想要的或者他们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更好的体验,然后是一个逼真的栩栩如生的体验,强调的是一个界面,也强调的是绘图能力GPU的能力,当然GPU的技术要搭配好的CPU,所以最终能给消费者非常好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AMD在历史上已经取得数次技术上的领先,赢得了无数称号和记录;而在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驱使下,AMD最终会赢得市场的回报。
说白了,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用户877457 2010-8-31 09:15
用户1030271 2010-7-2 11:38
就目前IC集成度越来越高,我想Intel肯定也想过类似的集成,但为推出产品,其一有可能是市场接受度,其二可能是成本过高,从而是单颗IC的售价远大于两颗IC的价格,在notebook上,空间不是设计的主要障碍,这点上手机市场对IC集成度接受度要高很多,当价格又高,对简化设计无法体现很大优势,软件以及下游厂商配合上还有进一步的整合,近期推出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我估计2012年才会真正起量,而且那时其他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也出来了。
用户868785 2010-7-2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