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好老套,可老套的故事仍是不时重复。但这次,我们迎来的是不一样的结局。
看起来,在每一个公司里,采购部都天生是矛盾聚集地,不管是和生产、工程还是和财务等。不时有人整点小动作,只是,一般的情况下都会留心分寸,小打小闹过上几招,虽不分输赢但也互不伤情面,大家权当热闹热闹也就罢了。
不过这次,工程部不仅踩过线,还蹬鼻子上脸的;我们那位向来云淡风轻得略显懦弱的经理,出手回击了。行家出手,非比寻常啊——亏我以前还以为他是个软柿子呢,哪想到,人那是高手不屑于意气之争。
事情是这样的:
工程部某个新品(比较急)要求开发新供应商,并推荐了他们做样品时所用的供应商A。供应商A是近半年来工程部的首选样品供应商。对了,也就是工程经理空降我们公司时带来的供应商。
我手边的供应商B,算是行业一线品牌,品质极佳,价格虽略高,但是省心省力,也是我们此前做同类型产品的首选供应商;另外,我手上有备选供应商C,价格优 惠,品质虽符合我们的要求,但不如B稳定,不过,可利用的产能极大,不用愁赶货。这个背景资料是想说,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用另外开发供应商的。但基于合作精神,我建议三家一起试样,以做比对。
工程部接受提议,出了规格要求。到此,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
拿到规格,供应商B反馈,估计这个有点难度,另,依他们的经验,这个产品的要求应该可以再宽松些。但据我了解,供应商A的工艺水平较B差了一大截,比C还不如;论理,除非A有了“秘密武器”,工程部不可能要求“一切从严”的。不过,我只能对B说,既然工程出了要求,还是尽量照规格做吧。
最初,B竟然发现,这个板子做不出来!第二天,我要求工程支援,工程回说没空。我跑到B处和他们工程一起研究,中间,还向C的工程人员咨询,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要多一道工序,而工程竟然完全没提及。以强硬的态度向工程求证,果然如此。也是从此时开始,我把这件事的跟进情况全Copy给了我们老大。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最后,捣腾几天后,B的反馈是,多次试验后发现,最好的情况下,10块板子符合要求的也只有8块。这意味着,如果量产,良率会偏低,价格至少得涨20%。而C则干脆表示,他们不接这个单。
我向工程部反馈:供应商B指称,试样可满足,但规格太严,量产时良率偏低,价格会变贵。工程部则回复,A可以做到,价格也维持不涨。这样的情况,虽然我持怀疑态度,但也无话可说啊。因此,我要求工程部尽快提交试样报告。但工程部以客户急催,而我们拖了时间为由,要求我们采购部尽快出批采单,他们到时一起提供试样报告(以前也曾经遇到过批采后再提交试样报告的——实际操作有时难免会与流程略有不同的)。
可是,一旦出了批采单,则表示采购部认可供应商A的资质;也就是说,到时与A相关的关于此产品的责任,采购部必须担责。所以,我们老大发话了,“按理必须提供试样报告,现在由于客户追得紧,在工程部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同意工程部自己出特采单采购第一批货品供试产”,并Copy给了采购总监以及工程部总监。
然后,工程部经理傻眼了(我猜的);接着,工程部总监(在法国)要求提供A和B的试样;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原来A的试样还不如B——工程部总监在电话会议上说了“It's crazy”,并说,B的产品看起来很好,鉴于以往的经验,这个单可以交给他们……
结局?看来我们不算完胜:工程部经理拒绝出特采单给A;由工程总监发出的邮件里,该货品的误差范围加大,规格要求放宽。供应商呢?仍是B。但是,A虽未成为我们的供应商,但作为工程推荐进入我们供应商审核流程……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