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年终奖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18
    2013-11-21 09:34
    1046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3年春节过了,在领了年终奖之后,可以预见新一轮的跳槽热也将出现。该不该跳槽?怎么样的跳槽会更加明智?   什么样的跳槽会更加明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跳槽,你在选择还是在逃避?     张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他1年中已经换了3份工作。前几次跳槽的原因分别是:客户太操蛋、老板很刻薄、公司氛围不好。在这家新的公司,最近因为与上司的冲突,他又有萌生了跳槽的想法,这次他有了一些犹豫:这样跳到底对不对?     跳槽这件事因人而异,首先要问自己的是——你是在选择还是逃避?     正如张先生的情况,每份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爽的事情。遇到不爽,有些人会迎难而上,有些人会转身离开。从短期来看,这两种应对方式并无优劣之 分,甚至后者会在另一家公司拿到更高的薪水。然而,从长期看,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正是我们的修炼所在。举例,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无法处理好人际关 系,那么在新的公司你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所谓,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功课,迟早是要补的。     一旦逃避成为一种习惯,还会降低你对自己的信心。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中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总是逃避会让我们的人生半径越来越小,直到退无可退。回顾 人生经历你会发现,获得巨大成长的时刻,往往是面对挑战之时。很多人的成功,往往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被逼出来的。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客户总监。他是 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性格非常内向,跟人说话的时候常常脸红。但因为在初创期,只能硬着头皮上。过了两年后,他成为一个可以跟客户侃侃而 谈的人。     面对挑战,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能力的限度。     三种跳槽陷阱     如果你还不太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建议你在跳槽前,先为自己做一个规划,以免陷入以下三种困境中。     第一种很迷茫,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跳槽前会海投简历,参加各种面试,匆忙跳到新的职业,如果新工作不合意就再跳。兜兜 转转几年下来,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却积累很少。对于第一种情况,建议可以选择在业余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更加清晰地聚焦自己的目标后,再通过 补能力来进入。     第二种太贪心,什么都想要,得不到就跳槽。对于第二种情况,建议调整对职业的预期,认清没有一份职业是十全十美的。同时思考是否可以制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阶段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区分哪些是可以在工作外拿到的。     第三种少远见,以薪酬作为跳槽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隐性的分红与损失。在买房等生活压力下,薪酬往往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这种焦虑感会让我们忽略职业 中的能力提升、资源积累、发展空间等隐性资本,从而导致缺少积累,短期内发展得不错,长期却要蒙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对于第三种情况,建议做出更长远的规 划,以免“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在跳槽的背后,有一些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更深层的东西,如果你能清晰地看到它们,就能做出更有远见的决定,更快、更好地进入你理想的职业。   本文来源于http://www.jinluodz.com
  • 热度 36
    2012-6-5 09:19
    1895 次阅读|
    12 个评论
         这是去年春节前发给老总的一封邮件,因为公司宣布年终奖的发放基本上就是按照员工平时一个月的工资发放。但我们部门有一位做事很不错的老员工工资却很低(我不知道公司以前是如何评定涨薪的?),只跟一般的生产线员工差不多,而生产线员工如果加班多的话,都还比他要高出许多的了( 因为我们部门是没有加班费的 )。我觉得如果再统一这样发放年终奖的话,对他实在是不公平了。于是会后赶紧给老总发了这封邮件。     **总:   您好!      现就年终奖金的发放向您提出一点我个人的小小建议:鉴于工程部里的老员工目前仅有王**、薛**两人了,且他们工作表现都很不错,特别是薛**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度都是最高的,而他目前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在我们部门也是最低的。上次的评优因为名额有限,最后也没有评到他,为了激发和鼓励这样工作积极的老员工,我建议在年终奖发放时,公司能够适当给予考虑,如果公司制度方面确实有为难之处,请把我的奖金拿出一部分补充给他。因为,我不想因为一点小利而令部门失去一位好帮手,令公司失去一位得力的干将。                                                                                                                       **电子有限公司工程部    **                                                                                                                                             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