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华亚

相关博文
  • 热度 18
    2012-11-30 15:36
    2391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一路寻找 - 从工程师到风险投资人 正文(15)功成身退(华亚 尾声)   然而在我们最顺利的时候,其实危机正在逼近,这个危机我觉得主要就是华为。 在我心中,意法半导体不可怕,因为我们的策略是他不可能跟进的,相对较低的毛利率,本土化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意法半导体这个大胖熊不可能矮下身来和我们竞 争的,他们只能往高端进军并把这个中端的市场留给我们这只灵敏的瘦猴子。可是就在我们这只瘦猴子追着意法半导体的后面摘桃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冒出了一 只大猩猩,也在和我们抢桃子,这就是我们看着华为海思出现在我们身边时的感觉。 市场并不是那么大可以容纳我们两家大力发展,但是可以说,我们能做的,华为大部分都能做。但是华为有两件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一个是华为和终端运营商的关系,另一个是华为的资金实力。这两件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最大对手已经从意法半导体这只大胖熊,变成了华为这只大猩猩! 在低端市场,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因为我们的整体解决方案模式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我们的软件支持以及我们专门开发的工具,能够保证我们的成本和速度优势。可是在中端市场,我们遇到了华为的强力阻击。 首先是中端的标清市场,这个市场上以前都是意法半导体的稳定和第三方软件支持是准入门槛,我们也是瞄准这部分,并且加上了一个快速导入的软件支持这个法 宝,应该说我们的策略还是挺成功的。可是华为因为提供设备的关系,和运营商的关系更熟悉,他们在意法半导体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准入门槛,比如CPU要求更快,待机功耗要求更低这些门槛,结果当时我们在这个中端的标清市场上花了很多时间才打开局面。 另外是高端的高清市场,很多客户需要从高端到低端的产品,希望也能提供高清产品。华为财大气粗,大笔烧钱,同时在研发高中低的产品。但是华亚的境地就不如 华为了,我们的工程师相对有限,无论是人数还是经验,所以我们只能集中精力一个个地解决,这就造成了我们和华为同时起步,但是后面华为的速度比我们更快。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是“亚”呢。 看到这个情况,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放弃其他所有的产品线,集中资源在高清SOC的市场和华为一决胜负。可是机顶盒毕竟是华亚数字电视分出来的一个支线,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让大家接受把所有资源赌到一个大家还不了解的机顶盒市场,这是一个感情上无法让人接受的建议,所以华亚还是电视,高清,标清产品齐步发展。 我想,这也是中国大多数公司不是华为的原因。 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看未来的人吧,在2009年营业额节节升高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未来可能的停滞。对我自己而言,我自己也感觉到了,我再次遇到我职业生涯的瓶颈。 资源缺乏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那个经济的寒冬我们有足够的现金,我们也可以几条产品线全线出击,我们的产品不会落后于华为。而且我也不觉得 华为通过影响运营商来影响市场的方法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战略伙伴的办法来反击。可是没有人能像华为那么烧钱,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资源缺乏的 痛苦。 当时我们系统部门有马炯及其强力团队,芯片设计部门有潘燕峰,陈凌玲按部就班地前进,销售部门也大力介入,至于产品整体的协调,我的好兄弟朱华已经轻车熟 路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布局已经完成了,从产品到推广,我在华亚能做的,除了祈祷上帝让我们的芯片快点儿出来,和每天接送我妻子上班做好后勤工作已经没有 什么了。 我一空下来就有时间面对猎头给我打来的电话了,当时就有猎头来挖我,有一位猎头甚至夸我是国内芯片设计行业前三名的产品经理,我相信,因为我觉得国内芯片设计行业里面其实不超过五名真正意义的产品经理,所以五分之三也不算什么。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说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三十岁以上,二是高层信任,三是工作过三个部门以上。不知道是谁设了这么苛刻的条件, 但是我在华亚居然真的全部满足!第一条我来华亚的时候已经工作了八年了,超过三十岁;第二条我和飚哥是球友,因为妻子的原因又和公司的高层都非常熟悉,大 家对我很信任;第三条是我工作以来干过设计,销售,市场的事情,对流程非常熟悉。不可否认,这三点确实对我在华亚负责机顶盒的产品非常有帮助,很难找到这 些背景的人来做这件事情,当然不可否认,这三个条件中最难符合的是第二条,毕竟不是谁都有每周和总经理一起配合打球的机会的。。 但是反过来说,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定义基本上都是总经理亲自抓的,产品方向决策这样重要的事情是不会交给一般的产品经理做的。所以我们的产品经理大多 数是项目管理的作用,不可能有像我一样的幸运来做这么多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感谢华亚,记得离开的时候我动情地感谢了飚哥和公司CTO CC,说了一句:“我身上一半的功力都是在华亚练到的”(当时没有喝酒哦),当时我兄弟朱华一冲动,也拿起酒杯来了一句,“我身上一半的功力是从龙哥身上学到的”,把我尴尬得不行,向来坦诚的我从心底觉得,在领导面前这样诚实是不对的。 这是后话,当时回顾华亚的三年,我觉得我实现了从意法半导体到华亚微电子的最初想法,就是内部创业一样的带领产品线成长并同时完成了对妻子**的贡献。 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无论是Biao,CC都给了我们充分的放权,这么好的系统团队,这么好的IC团队,还有生产,人事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成功是有充足的原因的。 我是如此喜欢华亚微电子,以至于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又回到了过去,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我的机顶盒事业,还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好朋友,,,象家一样的感觉,衷心祝福华亚! 收获 在事实上的成就之外,我对产品线管理的经验也打磨得精益求精,以至于多年之后我给我的朋友做项目管理的咨询,到现在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我可以胜任绝大部 分产品的项目管理。但是当时华亚的机顶盒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超出我的职责范围了,而是公司整体的现金,人员调配,公司文化,去和华为做竞争! 而这些已经超出我的掌控范围了,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而当我觉得自己已经无法产生贡献的时候,我的去意已决。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做事风格已经如此成型,以至于我无法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所以留下来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当我觉得自己留下来没有太多贡献的时候,我就会把离开当成一个重要的选择,就像下围棋,应不好,就脱先呗。   本系列文章列表: 1 幸福的童年 2 我的高中:直指目标,走向清华 3 失败(清华 上) 4 收获(清华 中) 5. 脱先(清华 下) 6 谈兵(日立 上) 7 士不可辱(日立 下) 8 抉择(旺宏) 9 获取同盟(意法 上) 10 冲出重围(意法 中) 11 转战江湖(意法 下) 12 做正确的事情(华亚 上) 13 合适的人 (华亚 中) 14 时势造英雄(华亚 下) 15 功成身退(华亚 尾声) 16 艰难抉择(联发科 上) 17 体会一流(联发科 中) 18 一万五千元的MBA课程 (联发科 外一篇) 19 上帝的安排的巧合,转向投资(联发科 下)
  • 热度 11
    2012-11-30 15:36
    1946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一路寻找 - 从工程师到风险投资人 正文(14)时势造英雄(华亚 下)   我 非常感谢金网通这个客户,使他们让我们正式从机顶盒市场门外登堂入室,成为正式的玩家。金网通刘总是一个业内非常知名的人物,他的强势和领导才能给我印象 深刻,基本上他对这个行业的活法很熟悉,战略清楚,而且知道如何抓住重点。陈文英老师正好和他互补,她的技术和执行力非常出色,两人配合很好。 当 时金网通虽然是做了很多低端产品,但是他们对品质的要求却一点儿也不低,而且对系统了如指掌,我们的芯片和方案受到了严格的测试,以至于好几次我都有些担 心,但是相信上帝的马炯总是给我信心,他的一句名言是“我们不是很可能会通过客户的测试,而是一定会通过”,我那拿他的革命乐观主义毫无办法。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很顺利通过测试,开始批量,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下面就是卖多卖少的问题啦,就在我们忙着做计划的时候,变化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但是这是好的变化,要是经常来这样的变化就好了,呵呵。 这次帮助我们的,是直播星市场。那是一次飚哥到海信去谈电视的生意,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们能不能支持海信做直播卫星机顶盒。我的回答是芯片完全能支持,软件也在做一部分工作,于是雷厉风行的飚立刻让马炯和我第二天飞青岛,这一决策非常正确。 到了青岛,我们使尽浑身解数,介绍了我们的产品进度,交流中才知道他们可能会拿到一笔超过50万 颗的生意,当时用的是意法半导体的产品在做,但是软件方案方面缺乏意法半导体的支持。听了这个消息,我们就像离开了唐僧的猪八戒独自一人来到了女儿国一样 两眼放光,价格高,软件支持不够,这不就是为我们预备好的蛋糕吗?我们马上扑了上去,当中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果要替代意法半导体的话,需要在短时间内完 全提供软硬件设计。 不是问题,因为支持从来就是我们的强项!刘岚领军的软件团队,李旭领军的硬件团队一拥而上,于是这笔订单顺利拿下。当时正好是2008年公司年会,当日早上刚好敲定海信会拿到这笔大单,而且100%会用我们的芯片,如此幸运!消息传来,会议室里面一片欢腾,于是年会大部分时间变成了我们的项目动员大会,一时风光无二。 在2009年, 我们的有线电视机顶盒市场又开发了另外两家重要客户,和金网通一起攻城略地,如同我们当初所计划的,从意法半导体手里硬生生切下了大块的蛋糕,当然如同先 前介绍的,我们还有一个抢蛋糕的伙伴就是华为他们比我们切得还多。他们切入这个市场的时机,手法和我们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的公司实力比我们更强,所 以比我们更多一点。我很尊敬这个对手,虽然我觉得他们的实力来做这个市场有些杀鸡用牛刀。 但是上帝会奖赏那些努力工作的人门,在有线机顶盒之外,卫星和地面机顶盒的市场井喷,我们作为供应商之一,在2009年这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年份逆势拿下了更多的份额,这部分业务,算是上帝给我们的额外奖励吧!当年我们机顶盒产品线开火全开,顺利拿下约3000万美金的生意,占公司当年的大部分营业额,飚哥对我们非常满意。 可是就在飚哥提拔我的时候,我却提出要离开华亚,这让飚哥和我周围的朋友大惑不解。   本系列文章列表: 1 幸福的童年 2 我的高中:直指目标,走向清华 3 失败(清华 上) 4 收获(清华 中) 5. 脱先(清华 下) 6 谈兵(日立 上) 7 士不可辱(日立 下) 8 抉择(旺宏) 9 获取同盟(意法 上) 10 冲出重围(意法 中) 11 转战江湖(意法 下) 12 做正确的事情(华亚 上) 13 合适的人 (华亚 中) 14 时势造英雄(华亚 下) 15 功成身退(华亚 尾声) 16 艰难抉择(联发科 上) 17 体会一流(联发科 中) 18 一万五千元的MBA课程 (联发科 外一篇) 19 上帝的安排的巧合,转向投资(联发科 下)
  • 热度 11
    2012-11-30 15:35
    1953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一路寻找 - 从工程师到风险投资人 正文(13)合适的人 (华亚 中)     当时上海有一家公司叫CNOVA,是从LSI Logic分出来的一个产品,叫9700,当时他们很有眼光,正好瞄准了2006年欧洲杯市场,做了方案,大卖了一场。 不过大卖过后,他们遇到了问题,就是芯片。9700是1999年左右的产品,到那个时候已经7年了,产品的架构已经很陈旧了,缺点是芯片的架构太复杂,功耗太高,成本也高。本来CNOVA的 计划很好,用这颗产品打开市场,然后自己设计新的芯片顺势替代,就可以占领市场了。可是后来才发现,沿用原有的架构设计的难度比重新设计一颗芯片的难度还 要高!这一点和人一样,招一个有经验的人,把他改变成我们想要的类型,这个难度比我们招一个一张白纸的大学生,培训他成为我们想要的类型,难得太多了。 然后他们就和华亚接触,希望大家可以合作,对我们而言,这当然是好事情了。我们的芯片,加上他们的系统和客户资源,简直是一拍即合。于是我们马上开始技术探讨,CNOVA的几位朋友带着他们的测试软件到华亚来测试我们的HTV900,当时我们正在打算生产,已经有完整的FPGA验证平台,所以大家开始搭台测试。稍微测试下来,CNOVA的几位朋友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芯片有很多问题,不能用! 我们当然不服气,我们搞了这么久的芯片,大部分功能都实现了,为什么说不能用。双方有些僵持,于是有一天,他们找来了一位在这个行业很有经验的专家,他第 一句话就把我们潘燕峰问懵了,他问的问题是:“你怎么能证明你的芯片是可以用的?”问题很突兀,谁能在芯片流片回来之前证明自己的芯片没有问题呢?但是那 一刹那,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些迷迷糊糊的方向,因为以前华亚做的芯片大都是图像处理专用芯片,这个领域我们做了很多年了,知道我们产品的应用环境。可是这次HTV900叫SOC芯片,上面有很复杂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还有很多应用,就像一台小电脑,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不熟悉这个领域,很难想象客户的应用环境。是啊,我们都不知道客户怎么用我们的芯片,怎么能说我们的芯片是没有问题的呢? 后来我才知道,他叫马炯,之前在LSI,扬智都待过,是扬智机顶盒事业部的第一任产品经理,在扬智他领导了很大的系统团队,带领扬智的机顶盒产品线成长到每个月上百万颗芯片的规模,经验非常丰富。他和十几位资深的员工一起离开扬智,开了一家多媒体软件技术的公司,但是发展并不顺利,然后机缘巧合CNOVA找他来判断我们的芯片是否可以满足要求。从他做SOC多年的经验来看,当然一眼就看出来我们的问题所在。 我把这次认识称为我们机顶盒产品线的“运命的相会”(日本语里面的说法,意思是改变命运的相识),因为他马上带团队来和我们开会交流,这个会一开就是一天。在会议开了十分钟的时候,我给飚哥发了个短信,“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我欣喜若狂,我们终于找到了总冠军拼图! 当时来交流的领军技术人员叫吴军,非常专业,平时笑**的,可是对技术细节非常熟悉,一句话概括,他 们团队就是那些,知道芯片能不能用的人。别小看这临门一脚,这可是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的心得!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一些思路,可以解决一些我们以前一 筹莫展的技术问题,这让潘燕峰的工作进展迅速。然后我们开展了一个半年计划,和马炯,吴军他们合作,把所有的人力全用上了,用半年时间,做一颗芯片专门满 足国内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市场。 一时间车如流水马如龙,所有相关的同事全部投入,开始了我觉得我们机顶盒产品线技术开发效率最高的一段旅程。我们每天都会拿着项目清单和每一位工程师沟通 进度,看看还需要什么支持,并毫不犹豫地从公司要来更多的资源,以保证我们的进度。这段时间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我一直认为这段时间是我们产品线最好的时 光,甚至超过我们的营业额突飞猛进的时候,其实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不是我们登上山顶,而是我们不断攀登,每天超越自己的时候,不是吗? 半年之后到了2007年年底,我们的项目完成,合作合同也结束了。但是我们发现彼此是如此需要以至于只有请他们加入华亚微电子才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进入华亚微电子,继续一起前进! 2008年春节回来,我们开始带着芯片出门推广。这次和上次不一样,我们的芯片已经是比较胸有成竹了,而在我身边一起推广的人,也变成了马炯,因为他在这个行业的人脉也很广,带来了很多客户资源,也非常有经验。 我们的策略是从小一点的公司,难度小一点的市场做起,我们先挑了出口东南亚的地面机顶盒市场。深圳的代理商帮我们找了一个市场不大但是对自己的市场很有掌 控力的客户,很适合我们的进度,我们和他们开始合作,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但是这些比较小的公司比较缺乏软件技术能力,所以我们基本上提供了所有的软件服 务,在一开始进入市场,这个是必须的,而且这部分也是我们的系统团队所擅长的。 在这个市场出了一些批量之后,我们找了一个客户金网通开始我们重点市场有线机顶盒的推广。当时金网通对马炯他们的技术实力印象深刻,同时对华亚微电子作为 国内公司的成本竞争力和支持力度也很有信心,所以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从此拉开了我们进入有线机顶盒市场的序幕。金网通主要提供给二三级运营商整体解决方 案,对客户有一定的影响力,知道客户的需求,所以和我们的合作比较好。 在回顾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马炯以及他的团队的加入,我们的机顶盒事业是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我相信我们的相遇是上帝安排好的“运命的相会”。另外,马炯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也影响了我相信,是上帝的安排才让我们的事业如此顺利。 借着金网通的势头,很快我们又发展了几家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客户,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这个市场的缺点是上量比较慢,因为需要跟着运营商的进度而出货。但是这个时候上帝赐给我们一个好机会,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时势造英雄。   本系列文章列表: 1 幸福的童年 2 我的高中:直指目标,走向清华 3 失败(清华 上) 4 收获(清华 中) 5. 脱先(清华 下) 6 谈兵(日立 上) 7 士不可辱(日立 下) 8 抉择(旺宏) 9 获取同盟(意法 上) 10 冲出重围(意法 中) 11 转战江湖(意法 下) 12 做正确的事情(华亚 上) 13 合适的人 (华亚 中) 14 时势造英雄(华亚 下) 15 功成身退(华亚 尾声) 16 艰难抉择(联发科 上) 17 体会一流(联发科 中) 18 一万五千元的MBA课程 (联发科 外一篇) 19 上帝的安排的巧合,转向投资(联发科 下)
  • 热度 14
    2012-11-30 15:35
    3382 次阅读|
    3 个评论
    一路寻找 - 从工程师到风险投资人 正文(12)做正确的事情(华亚 上) 华亚给我的感觉和意法半导体完全不一样,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别就出来了。在意法半导体是大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做好,别人会负责 另外一部分,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功,大家的配合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人。但是小公司没有那么多资源,最关键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上如何把做成一些事情, 所以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事情,所以一切都要指向一个目的,就是推进事情! 我蛮喜欢这样的环境,立刻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了。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当时的产业背景,2006年 是是电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面临两个重大的机会改变产业,一个是从显像管电视转向平板电视,另一个是从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华亚也一样,新产品的方向上 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平板电视的芯片,还有一个是数字机顶盒,当时的规划是将来做一体机的时候把两颗芯片放到一起就是一体机的数字电视了。 我负责的是机顶盒产品线,最初公司的想法是这个产品线就是为了把技术上储备好,将来可以拿过来做一体机,不过后来一体机迟迟未到,机顶盒产品线反而成了公司的主打产品,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 当初我可没有预料到这么多,我面临的是一个一窍不通的境况。我所拥有的是我对IC设计的理解,对产品市场的做法,对和人合作的信心,可是我缺一个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我对数字电视一窍不通,对机顶盒也是如此。 我记得我最初的几天,是拿着产品的规格书,向负责IC设 计的潘燕峰一个词一个词地请教是什么意思。不过我每问一个,我都会问他,这个性能有什么用,对终端产品重要不重要,这个习惯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是非常好的。 再后来我除了芯片之外,又学习了不少关于数字电视的知识,突击了几本书,觉得自己可以了,于是,带着潘燕峰设计的两颗产品,跑客户! 我记得当时我们拜访了创维,九州等客户,并给出演示。客户对我们的产品表示了礼貌的兴趣,但是我们自己也感觉到了问题,不但芯片不稳定,客户的体验也是很 糟糕,比如在九州的时候接受信号看电视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张飚在做介绍,不小心碰到了一下遥控器,结果电视画面顿时停在那里,系统出问题了,好生尴尬。 客户倒是不介意,请我们把这些小问题清理一下再过来谈。我们也觉得是小意思,做芯片的,都觉得芯片才难,软件嘛,不是可以改嘛!谁知这一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不可收拾。 回到公司,我们就开始清理小问题,但是随着我们的深入,我们发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软件和芯片的配合不好。软件部门的看法是,这样的做法是业界通用的做法,出 问题是因为芯片设计得不对;芯片设计的同事则觉得我的做法实现了应该要的功能啊,你的软件为什么不能按照我的思路去改呢?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就在双方打仗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双方的交流太少。在芯片开发出来之前,芯片工程师按照自己的想法,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设计,但是并没有考虑过 系统软件的应用会如何调用这些功能。问题是—他们根本没有交流过。因为大家的交流只限于两位经理之间的沟通,就像婚姻配,一个红军班长带着一班战士,和一 个女民兵班长带着一班女战士,站到一起就拉郎配了,下面的战士和女民兵还没有一个个见过面呢,你说这个拉郎配能成功嘛! 于是我们进行改革,首先打散组织架构,每一对战士和女民兵同志手拉手,自己去讨论如何工作。很快,大家的参与热情大幅提高,每天上班的时候看着他们在激烈地唇*舌战,我的心里好开心! 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对芯片的问题七七八八基本摸清楚了,大家也基本达成共识,就是现在的芯片需要做的改动太多,需要另开一版。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问题。 问题是我们的资源不够,因为我们一开始有两颗芯片,一颗是标清芯片,一颗是高清芯片,后者的难度是前者的5倍不止,无论是芯片还是软件。我们直接的竞争对 手有意法,富士通,台湾杨智等等,当然他们还没有拿我们当竞争对手。每一个都是有自己的地盘,并在其中浸*了很久,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客户关系。 但是我们当时只有5名芯片设计工程师,5名系统工程师,无论和谁比起来都是单薄得很。在和不下二十个业内人士交流过之后,我给飚哥的建议是停掉高清产品,先做简单的标清产品,然后锁住国内有线机顶盒市场,进攻意法半导体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减少产品线,因为我们的人力实在是缺乏,如果兼顾高清产品,战线会非常之长,可能要2年才能进入市场,而且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我们刚进入一个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挑战高端,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迈稳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目标市场,机顶盒市场分国内国外,卫星,地面,有线,市场很多,很有意思。但是我想我们首先要给华亚定位,华亚的芯片设计能力当时应该说是国内领 先的,所以应该瞄准一些比较有技术难度的市场,这样才不会陷入价格战;其次我们当时如果到国外去挑战海外厂商,我们对机顶盒市场的了解又不深入,一定会吃 败仗。所以我们选择了国内市场中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有线机顶盒市场。       记得当时我每天拿着一张表,上面列着各个市场的市场容量,竞争对手,关键竞争点,到处和人讨论,目标市场也越来越少,直到锁定在国内的有线机顶盒市场。这 个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是意法半导体,几年来富士通,飞利浦等一直在挑战但是始终不能成功,但是我觉得他的芯片我们有实力可以做到差不多,而本土技术支持 方面我们肯定可以胜过他,我相信我们可以成为切意法半导体蛋糕的那个人。当然几年后我才发现同样打算去分意法半导体的蛋糕的还有另外一批人,就是来自华为 海思半导体,估计他们当时的自我评估和我们差不多,不过他们是上百人的团队,而我们是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当然后来切到的蛋糕也会稍有差别。       于是,定好了目标市场,动手设计专门用于这个市场的芯片,我们叫HTV900!进展很顺利,初步的设计很快完成了,虽然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但是大家信心满满,觉得不是大问题,准备生产!       这个时候,上帝的安排出现了,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总冠军拼图。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只要我们尽力了,上帝会帮我们补上那些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缺点,以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方式。 本系列文章列表: 1 幸福的童年 2 我的高中:直指目标,走向清华 3 失败(清华 上) 4 收获(清华 中) 5. 脱先(清华 下) 6 谈兵(日立 上) 7 士不可辱(日立 下) 8 抉择(旺宏) 9 获取同盟(意法 上) 10 冲出重围(意法 中) 11 转战江湖(意法 下) 12 做正确的事情(华亚 上) 13 合适的人 (华亚 中) 14 时势造英雄(华亚 下) 15 功成身退(华亚 尾声) 16 艰难抉择(联发科 上) 17 体会一流(联发科 中) 18 一万五千元的MBA课程 (联发科 外一篇) 19 上帝的安排的巧合,转向投资(联发科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