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电子零件造就了美国对台军售
最近的一则消息甚嚣尘上,大意是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称,超过100万件中国制造的“伪劣”电子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军事装备,并称至少两种负责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行动的飞机也被牵扯其中。
甚至连印度也凑起了热闹,他们的媒体猜测,担忧所谓中国产“伪劣”电子零件随着向美国采购的武器而流入印度**。
初闻这消息,不禁满腹狐疑。中国产的电子零件很少有因为性能卓著而被选用,更多的是因为价格低廉。很奇怪,向来不把成本考虑在列的军事装备会运用了如此多(超过100万件)的号称来自中国的产品?
惠普电脑、Dell电脑、苹果手机这些普通的民用消费产品,在中国生产了这么多年,数量数以亿计,怎么也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伪劣电子零件混入他们的产品中,反而是这戒备森严的军事装备?
做元器件的都知道,就是把产品做进一家普通的中国公司也是谈何容易。Sourcing、研发、采购,最后是九死一生。
这伪劣电子零件怎么能够卖进美国的军工产品呢?这供应商认证是怎么搞定的?美国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向千里迢迢之外的中国来购买电子零件呢?何况还“超过100万件”。
军事装备最大的特性就是追求可靠性到极致。性能、技术、成本如果有冲突,都必须让位于可靠性,即:不失效,任何条件下都不失效。相信大家可以理解,这是它的用途所决定的。
为了保证这“可靠性”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选用成熟的技术和零部件;产品定型后绝不改动。什么是成熟的技术呢?当然是用过5年、10年的技术。新技术缺乏实际应用的验证,当然谈不上成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开发一项产品需要选择一项5年前的电子零件,从设计到完成样机到最终产品定型、投产,如果还是需要5年时间这也是极快的速度。
生产到陆续装备大概还需要5年。装备完毕后的使用年限更长 。今天早上看电视,美国的B52战略轰炸机至今还在服役。它的年龄往往比驾驶它的飞行员的年龄还长许多。
同样还是电视新闻:说美国的议会还是国会批准了向台湾出售F16C/D战机,只等奥总的最后批准。
两则新闻不禁都让我想起了这些保养、维修、甚至制造的电子零件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电子工业突飞猛进,别说20、30年前的产品,就是5年前的产品早也今非昔比。手中的手机、电脑有几台是5年前的?
军工生产对原材料的提供要求非常苛刻,已经定型产品的原材料、制造工艺等等都不能做任何的改动。如果做改动,它的过程几乎等同于提供一个新产品。
最要命的是,这些产品的采购的数量又是多少呢?比如:准备向台湾出口的飞机也就几十架而已,这元器件的需求当然也就几十套而已。就是要向原厂采购,这原厂可怎么生产呢?
那就向定点的合格供应商采购吧。好在这世界上最大的那几家分销商都是美国公司,产品包罗万象。
可是做过这行的都知道,现在客户元器件入库都要求Date Code在两年以内。个别超过年限的要过特别的审批程序。所以每年公司都会把那些超过年限呆滞库存处理掉。一是合理库存结构,二是避免库存资金太大影响财务数据的漂亮。这些几年、十几年前的产品分销商能供应个几种也就不错了。
剩下的怎么办?大分销找中分销,中分销找小分销,最后……,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这替换下的备品、备件有上哪里去了呢?可以猜测他们一定请专业的、有环保资质的公司来处理啦。
什么方式处理起来最环保、最经济?当然是把它卖了!!!既不用劳心费力来处理,还能额外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卖给谁呢?发达国家肯定是卖不进去的,因为他们的环保法律太严厉,不管怎么处理都会是得不偿失。更何况他们自己的电子垃圾还处理不过来呢。
太差劲的国家也不行,虽然处理下来的废料可能可以随便扔,但是他们不会“处理”,叫他们花钱买垃圾,然后再随处一到,这和扔钱有什么两样?
在我们国家南方某地有在世界上声名卓著电子垃圾处理产业。这些东西到了那里都能变废为宝。该拆的拆、该烧的烧、该扔的扔。留下的东西分门别类,待价而沽。
电子零件,打磨翻新(号称:散新),配内包装、外包装,换标签。最终化腐朽为神奇,一条龙全部搞定。
然后,挂到网上,守株待兔。最大的法宝:“肯定原装啦,不行可以退。”垃圾变千金,本身做的就是这一本万利的买卖。10单退10单都没有问题。反正运费也是买家出的。
我看这些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装”拆机件,如果翻新工艺过关,质量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当然毕竟是“翻新”的。
另一类就是彻头彻尾的“足球”了,有功能没性能。运放可能还是相同型号的运放,功能相同。但是性能可能就“足球”了。商业级的摇身一变,可能最终成了军品或者更高级。
好了,似乎已发现两头可以对上了。那边是找米下锅,这边是守株待兔。通过这神奇的Internet就此一拍即合。
有人或许纳闷,这合格元器件供应商怎么胆子这么大,这来路不正规的零件怎么就敢采购来了卖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没有手段,像我们许许多多的元器件供应商一样,凭经验,看包装、看打印,感觉好就是合格了。
有些未必有足够的测试手段,比如元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可以测,但需要有足够的环境条件和设备。
有些则是根本无法测试,比如:元器件的“可靠性”。有谁看到那台仪器能测出某个产品可靠性的?
当然,我也相信,有更多的是被测试淘汰了,不然可能就不是仅仅超过“100万只”了。
买家也不是傻子,他们怎么可能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几年、十几年前的元器件居然现在还有供应?我看一是侥幸,二是无奈。
这些电子零件最终买去了未必上机,上机了也未必会坏,就是最终坏了也未必就是这个零件引起的,就是这个零件引起的也未必有充足的证据来确认。管它呢,到时再说吧!能从一堆废墟中最终分析出是某某电子零件造成了这些意外的概率微乎其微。
有时,当然也很无奈,如果一个军事装备少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零件就不生产了,这不因噎废食了吗?毕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真刀真*要上战场的啊。越是战略性的装备,使用的概率就越低,比如:核弹。从广岛、长崎后,生产了不计其数,不是一个也没有在实战中用过吗?有些“足球”又何妨?没有就不能吓唬人,反正有了也就是这么回事而已。
如果结论属实的话,应该就是上述的侥幸与无奈了。除非能够另辟蹊径,不然这样的贸易方式还将持续下去。否则这些军事产品的生产哪天就该停产了。
回过头再看看这美国对台湾的军售,这F16可是上世纪70年代就开发的战机,再怎么更新这电子零件也不会全部改完了吧?呵呵,又绕到这老问题上来了, 这些几年、十几年请的零件哪里来?
真要没了这“伪劣电子零件”还真不能想象这战机还能造出来吗?四两拨千斤,哪天真要断了这供应渠道,说不定还要像稀土那样上升为世界级的商业问题,去WTO说理。再不行,最终将上升为世界级的政治问题。
别笑话我的推论:也许没有了这伪劣电子零件也就没有了美国对台军售。
用户1679245 2013-1-23 11:34
用户738453 2013-1-5 17:07
用户861883 2012-8-10 10:15
用户861883 2012-8-10 10:12
用户945008 2012-7-25 16:18
用户986778 2012-7-23 17:57
用户987360 2012-7-18 14:34
用户706440 2012-7-18 10:35
用户964517 2012-7-9 14:12
用户1659806 2012-7-7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