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听2009(第七届)泛珠三角集成电路创新应用展示暨高峰论坛,收获很大。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的发言很具参考价值,对深圳IC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得很具体,是个可执行、可量化的产业发展规划,虽然他提出的一些数据遭到了王芹生的质疑,但是我认为无伤大雅。近几年来,深圳IC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就像张国斌在其博客中写到的那样:“中国集成电路厂家数量从最高峰的近600家跌到目前的300家左右,有近50%的厂家倒闭,但是在深圳,最多时有120家企业,目前仍有116家建在,这样的比例已经充分说明深圳IC设计企业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
深圳地理位置特殊,离国际市场最近,算是中国电子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称其为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毫不为过。而目前全球盛传的山寨文化就是始于深圳的,它是否也能说明风向呢?这是我去听这个论坛最大的目的。
谈起山寨文化,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仿冒”二字。当初大家为什么没有直接借用时装界的“A货”一词来表达山寨文化呢?想必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看看潘九堂的定义:山寨化指消费的平民化、价格的平民化、生产组织的平民化以及消灭伪品牌/伪精英。
孙昌旭的定义是:“山寨产品”指非主流产品,包括杂牌和白牌电子产品。山寨代表着蚂蚁雄兵市场的力量,是中国高度分散市场、差异化需求的体现,是主流品牌的必要补充。
二者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强调了山寨不等于仿冒,山寨是市场需求旺盛时的必然产物。两位专家都想为大家理顺“山寨”的概念,引导山寨企业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我比较熟悉这两个人,他们都对中国的电子产业有着深刻的了解,也特别支持本土IC企业的发展。从“山寨”的说法刚被提出来,他们就一直在跟踪这个产业的发展,费尽了很多心思。想必目前山寨产品面临的“口碑危机”是他们非常不想看到的,于是跳出来,想从源头指出错误所在——请不要歪曲了山寨的定义。
我想我大概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一直都不看好山寨,虽然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但就是不看好。就像昨天吃晚饭时,听见深圳新闻在报道今年消费者投诉的情况,说电子产品投诉上升到投诉排行的第一位,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的投诉又上升了多少等等,我就在想,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否足以说明山寨文化的浮躁。
我们需要为山寨文化正名吗?我在扒拉碗里的饭粒时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强调品牌的作用,要求大家严格要求自己,将国产品牌做大做强,而是绕了好大个弯子,告诉大家山寨市场存在的必然性,然后说山寨即是品牌平民化,然后说三星、华为都是从山寨做起来的,从而激励现在的山寨厂商往高处发展…… ?
今天又想了一会这个问题——因为我认可孙昌旭和潘九堂的思维,我不理解他们的说法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对,而是说明我思维的高度还不够,所以我要花多些时间好好想想——哈,我终于想明白了,无论从市场的集散度来说也好,还是从消费、生产模式的平民化来说也好,山寨市场的存在是必然的、无法更改的事实。山寨市场的存在催生了山寨企业,说白了山寨企业的初衷或许就只是为了赚快钱,以至于现在山寨的口碑越来越差。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山寨企业发展得不好就否定掉山寨市场的存在,硬生生的摈弃和自欺欺人都是不科学的发展观,所以专家们才要处心积虑的站出来,先为“山寨文化”正名,从而起到引导其往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
真是用心良苦啊。
用户1353107 2009-7-5 23:08
自做自受 2009-5-21 19:26
用户1277994 2009-5-20 14:05
用户1277994 2009-5-20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