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上,在一些管理书上,在一些文学评或史学的评论上,分别有对其褒贬的几个版本,试举几个如下:
第一个躬耕南阳卧龙岗,娶丑妇才女为妻,举案齐眉,不曾有雄性常见的见异思迁、桃色绯闻,此第一为人敬重的事;
第二是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没能严肃军纪,最后关羽得以保命,这是诸葛的无奈;
第三是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失察之过,外加对非创业同僚的痛下杀手;
第四刘皇叔走后,作为实权人物主政西蜀,一心为相,不敢谮越,辅佐无能的后主刘禅,前后《出师表》也就是能干下属对无能君主的表衷心;
第五是诸葛逝后,居然没有人接替,成为巨大的领导真空,群龙无首都很可怕,更何况是群鼠呢,一些管理书籍上批驳诸葛是不善于培养后备干部,自己累得够呛纯属个人英雄主义。
对这些没有辩驳的意义,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样样都好,著名作家杨沫是个文学才女,但是一个冷酷的母亲,毛_主_席是个伟人,但文_革也造成了 十年浩劫。诸葛也不例外,功过三七开。无论如何,诸葛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我拜诸葛仅把与诸葛有关的几个哲学思想闪光点摘录并解释。
2004年我多次出差到成都,在闲暇之余曾到诸葛武侯祠拜谒,抄录了武侯祠最为经典的镇祠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个对联讲的是如果能收服对手的内心,则不顺从的反抗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善于用兵的人都不是好战分子,都希望通过打政治仗,不战而屈人之兵来解决问题 的。这赞扬的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不斟酌局势,不因势而行,宽厚或者严厉都可能会误事,后来的蜀国领导人要慎记,这是讲的是蜀地曾经的两个君主,张鲁在 太平盛世用重典治理国家,导致****,刘璋在乱世一味采取宽厚的政策,结果乱民当道,愈发猖獗,也没治理好国家。所以宽厚和严厉要和眼前的局势相对应, 研究实际情况制定实际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和现实结合的好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第二条是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动孙权和周瑜决心联合抗曹,算是政府公关的典范。他在东吴对张昭等人作了一句评价“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实在是实用主义者对纸上谈兵者的一句经典讽刺。如果从当前国内的管理学上理解,吵吵嚷嚷管理如何如何的,企业管理者如何错误的人,绝大多也是张昭之流,管 理易懂难精,看几篇文章即可夸夸其谈,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的还是针对现实的思索。惭愧当年的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呢,虽然今天意识到了并且在反思,但反 思的还是不够。
第三条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我很早就知道,但最近才晓得是诸葛亮的思想。对我等文人倒是颇有意义。没有能力时,但求个人尽心尽力,确 保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是在做着微小务实的努力,显达有能力时,则天下为公。真是一句大实话。比怀才不遇慨叹得人、比志大才疏的人强多了。
第四条是“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个人名利的志向才是真正的志向,真正宁静的内心世界才能有较大的智慧。这和佛学的“慧宁心生”的思想是 相合的,大智慧来源于宁静的内心,不追求个人功利的志向是大志向,才可能真正的成功。非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悟到这一点。
这些观点和言语充分反映了诸葛丞相的个人思想,也有慈父那赢了诸葛先生的为人为政之道。反映了他实用主义、理想主义、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不求为己但求 为民的人生理念。这些是我所推崇的,但不知道此文的读者是否都能认同,如果不认同请不要反驳,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思想,不审时则宽严皆误,任何思想也必须和 现实结合好才能发挥其价值,我也想相信您的不同思想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也会很有指导意义。一直没能搞明白这算不算是所谓的“中庸”。
用户3809340 2013-5-31 11:30
用户743596 2012-11-21 15:48
用户987699 2012-11-7 11:19
用户697308 2012-10-29 11:25
用户901458 2012-10-25 14:23
用户849247 2012-10-24 19:42
学习,领悟!
用户923711 2012-10-24 16:34
用户980283 2012-10-24 10:44
用户945883 2012-10-24 09:51
用户642283 2012-10-24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