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的人对华山资本应该都不陌生了,这家风投在半导体产业链在2010年到2014年间已经投资了多家企业。在IC设计领域有展讯通信、兆易创新、高拓迅达;在设计服务领域有芯原;在半导体代工领域有中芯国际;以及半导体材料公司,国内唯一CMP研磨剂等半导体加工材料供应商安集半导体。这些公司的业绩都非常的亮眼。不久前在一场探讨中国IC设计产业的机遇和挑战的会议上,华山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分析了全球及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对最近国家最新产业投资改革的一些理解。
国内半导体产业有“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纵观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IC芯片的创新驱动了智能硬件的繁荣,科技公司硬件化方兴未艾。一方面,芯片创新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如智能电视,智能家电,车联网等。另一方面芯片技术的革命驱动了更多新兴应用的诞生: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等。科技巨头纷纷寻求硬件入口,设计专有芯片以保障竞争优势。“集成电路企业的定义边界正在模糊。”陈大同称。
与此同时, 芯片制造业成为产业核心。生产能力将成为整个产业最稀缺的资源,“产能为王”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大势。越来越多的传统继承电路制造商逐步退出制造领域,剥离制造业务,转型成无晶圆IC设计公司,即IDM→Fabless。他认为,代工制造专有工艺开发成为集成电路业内竞争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心也向着亚洲转移。此前半导体行业已经在欧美和日本基本形成成熟产业,因此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转移,中国大陆将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但技术、人才和产业成熟度的差距仍非常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逐步完善的电子产业链,政府的大力支持,海龟+本土人才的逐渐壮大,以及初具规模的中芯国际、海思、展讯等平台型企业。当热中国也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仍有较大距离,研发周期长、投入回报慢,难以单纯依靠风投,专业投资团队稀缺,国内龙头企业国际化面临重重困难比如客户接受度、人才、全球市场等等。
陈大同指出,过去十几年,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春秋时代:独立发展,野蛮成长,丛林法则,优胜劣汰。“上千家创业公司,经过激烈竞争,有几十家公司脱颖而出;十几家公司年销售额过十亿,近百家销售额过亿。他们经过多年市场磨练,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招。”他说,“未来十年,则将进入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围绕龙头企业的新产业形态。”对此陈大同理解为,20~30家龙头企业,每个细分市场有1~3家,围绕每个龙头企业形成并购、整合平台。已经有独特技术和产品的初创公司成为大企业竞相并购的对象,大企业利用自己的聚到和品牌优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而被整合或并购成为初创公司投资人的主要推出渠道。最终将形成类似硅谷的成熟的产业形态(目前互联网领域的BAT现象)。
国家发展基金推动产业投资体制改革
国家大规模的半导体发展基金震动了全球的半导体产业界。《发展纲要》显示了政府全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决心和策略。陈大同认为,建立多层次的新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是关键措施之一,支持方式需要探索改变传统的政府定向投资的方式,通过建立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目前北京已经率先推出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300亿),政府出资20~30%,设立母基金,再融资社会资本70~80%,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子基金,并公开遴选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首批已设立了制造装备子基金(60亿)和设计封测子基金(20亿)。
陈大同指出,新型产业投资体制的优势在于,以基金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资源配置。通过遴选业内资深、国际化背景、专业的投资团队,由其自主决策具体项目,政府部门战略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较少政府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当然这也需要提高门槛,寻找适合的有融资能力的优秀管理团队。一方面可以放大政府资金,一方面政府也需适度让利。专业团队管理和政府指导的有机结合,以确保产业和区域的投资比例,以及政府资金安全和团队激励。
如何成为龙头企业?六个现象看国内半导体船业公司经验/教训
现象一:进口替代几乎是成功必由之路,高科技+中低端产品;
现象二: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山寨→国内品牌→国内外新兴市场→欧美市场;
现象三:一代拳王,各领风骚三、五年;
现象四:过三关:1.欧美日本公司;2.台湾、韩国公司;3.国内竞争对手;
现象五:懂技术的怕懂市场的,懂市场的怕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
现象六:一把手是公司成败的关键(眼光、心胸、执行力)。
简而言之,初创公司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被整合,大企业则要以博大的心胸和良好的公司文化来吸引初创公司。
用户979053 2015-1-10 11:52
用户1771917 2014-12-9 14:47
用户1678053 2014-12-9 10:36
用户1602177 2014-12-8 14:11
用户1404141 2012-6-3 22:46
分析很透彻,产品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
用户1079020 2012-3-5 03:40
用户1635173 2012-1-18 10:23
用户1093709 2012-1-17 16:07
用户3809340 2012-1-17 10:49
其实,国家投资做的芯片,至今也有类似问题,就是没有做好应用层的研发。这样,所谓成功了的芯片,也许认证只是测量其跑到多高主频、用了多少门逻辑、用了多细的制程这些指标,但功能上只是用了比较间接的模拟测试,并至此结题!
下游能否使用、用在产品里是什么性能,就很遥远了!当然了,拿到了巨大研发经费的单位,本来项目就没有定义到“芯片能用”这个层面,也并没有责任。但是巨大国家资金已经浪费了,并将继续浪费下去,难道就是不懂我一个普通工程师都懂的道理么?!
用户3809340 2012-1-17 10:37
问题不在芯片是否为“通用”,更不在于定位中国市场!提出这些观点的楼主,当然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实际是:处理器类的芯片,不论其主要功能是内部已经硬实现的(多媒体等),还是要软实现的(DSP处理的函数库),都是需要上游极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做成产品,因此也才能有大的定单。绝对不是仅仅铺开了销售网点就可以了的:这些毕竟不是销售冰箱彩电!
也就是说,可编程处理器类芯片的下游产业链比较复杂,而国外芯片原厂也早已意识到,所以,除了研发芯片本身的半导体和逻辑层功能,还要研发开发工具链。当然,也有使用第三方工具的,也有更进一步直接把很接近产品的“方案”提供给客户的“交钥匙”极端方式,对于中国终端厂商比较低下的研发能力,确实起过重要作用,例如MP3和山寨手机的巨大市场“成功”。
而欧美终端厂商多具有自己深度研发的能力和行业积累,有时候可以不用芯片原厂的方案而自主研发产品的。台湾原厂面对大陆就多是提供接近turnkey方案的。这时候的市场,就是很具体的市场,客户也是具体的下游买家。
所以,在国内要想做可编程处理器类芯片,在投资的初期,就要想好你的芯片的用在产品开发时需要的工具链:(1)可以与现有某先进体系兼容,则客户可以放心使用第三方工具;(2)自己开发专用工具,要完整,同时提供参考设计,包括各层面软件和硬件设计;(3)其它合作方式获取完整开发工具。
也就是说:你自己的芯片要好,你自己要先做出基于它的产品,自然有大定单。仅仅国内的也可以足够大的。你要说行业有分工,或者自己清高不做下游,你在中国就卖不出去;而如果直接打欧美市场,那么你的技术指标认证等也许又不够级别吧!
如你投了1千万做芯片本身,那么你在初期就要想好你有没有3千万做全部(至少这个比例);没有的话,您的1千万自然是白费了。要想不白费,就要开始做开发工具链或产品方案的开发,并在你的“销售网点”上配备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甚至培训计划)。如果已经在做了,就加强这边吧,而先别费力提升你芯片本身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