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PCB设计与串扰-真实世界的串扰(下)

2014-3-10 10:41 2486 29 32 分类: 消费电子

作者:一博科技SI工程师陈德恒

3. 仿真实例

     在ADS软件中构建如下电路:
 

                                                                    图2

      图2为微带线的近端串扰仿真图,经过Allegro中的Transmission line Calculators软件对其叠板结构与线宽进行测试使其传输线的的特征阻抗为50ohm(见图3),并在在信号驱动侧串联50ohm的电阻消除源端反射,在负载端(信号接收端)用3000ohm来表征其高输入阻抗的特性。

 

                               微带线线宽为6mil,电解质常数为4.2,介质高度为3.5mil。
                                                                           图3

 
                                                                         图4
      图4为带状线的近端串扰仿真图,经过Allegro中的Transmission line Calculators软件对其叠板结构与线宽进行测试使其传输线的的特征阻抗为50ohm(见图5),并在在信号驱动侧串联50ohm的电阻消除源端反射,在负载端(信号接收端)用3000ohm来表征其高输入阻抗的特性。
 

                               带状线线宽为6mil,电解质常数为4.2,与两侧间距同为8mil。
                                                                      图5
 

                                                            图6

      图6中四个电路分别为微带线的近端串扰,微带线的远端串扰,带状线的近端串扰,带状线的远端串扰。红色为攻击线上信号,蓝色为静态线串扰。我们将线长定为2000mil,上升时间为RT (RT为信号从vlow-vhigh跳变20%-80%的时间,单位ns,整个vlow-vhigh跳变时间Rise=2.25*RT,本文中vlow=0V vhigh=1V),线宽都为6mil,线间距为12mil,满足3W原则。图7为当RT=0.3ns 各个电路的串扰图形。攻击线1V的驱动信号,受害线中微带线最大近端串扰为11mv,微带线最大远端串扰为12mv,带状线最大近端串扰为20mv,带状线最大远端串扰为20mv。
 


                                                                图7
     我们以RT为变量,从RT=0.1ns到RT=1ns对电路进行仿真。结果如图8:
 

                                                               图8
      Xtalk_m_n为微带线的近端串扰与输出电压的比值的最大值,Xtalk_m_f为微带线的远端串扰与输出电压的比值的最大值,Xtalk_s_n为带状线的近端串扰与输出电压的比值的最大值,Xtalk_s_f为带状线的近端串扰与输出电压的比值的最大值,其中带状线的串扰较大,但是当上升时间为0.1nsec时串扰最大也不超过2.5%,说明3W原则的实用性。
     现在我们将其线宽不变,线距变成6mil,不满足3W规则,同样我们以RT为变量,从RT=0.1ns到RT=1ns对电路进行仿真。结果如图9:
 

   图9

       从图上看出传输线上的串扰明显变大,但上升时间在1nsec时串扰同样低于3%。

       传输线上的串扰不止跟上升时间与线间距有关系,与线长同样有关系。我们让RT=0.3ns,线宽为6mil,线距同样为6mil,以线长为L mil,以L为变量,从L=1000mil到L=3000mil对其仿真,结果如下(图10):
 


       图10
       由图10可知传输线的长度对信号的串扰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并且有饱和现象。
 


     图11

       图11为RT=0.3ns,L=2000mil,线间距从3mil变化至12mil时串扰的变化。


4. 结论
     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中,高速信号线一般很难调节其信号的上升时间,为了减少串扰,我们应该尽量满足3W原则,当然如果能约束布线的长度,很多时候会更容易满足信号完整性的要求。以下的结论基于源端匹配比较好,接收端阻抗较大的情况。
     1.带状线在线宽与线距相等时,饱和时串扰率约为7%。
     2.微带线在线宽与间距相等时,饱和时串扰率约为4%。
     3.两线之间中心距变成x倍,串扰率变成1⁄x^2 。
     4.饱和长度约为RT*v。在饱和长度之前,有(串扰率)/(饱和时串扰率)=(耦合长度L)/(RT*v)。
     5.同组信号的串扰叠加在上升/下降沿上,影响较小。不同组信号的串扰可能造成信号的振铃等,影响较大。
     6.时钟信号对串扰较为敏感,高速串行信号的时钟通常合并在信号中一起发送,串扰引起的抖动对接收的信号影响非常大,要特别注意。

     以上的结论为一个量化估值,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不同信号对于串扰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实际的上升时间也需要根据模型来定,除了靠经验之外,仿真也能帮助我们更精确的判断串扰。


 

 

相关文章:
PCB设计与串扰-真实世界的串扰(上)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3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672700 2016-4-22 06:44

ludashi.jpg
 我的连windows10也毫无压力。

tiandz034_943685319 2016-4-20 09:34

拍砖

Mr.牛 2016-4-18 23:28

觉得没有更换的必要,04年买入的IBM笔记本还在正常使用,只不过是当台式机在用了,因为太沉,看看新闻、改改代码一点儿压力都没有。虽然我也在随后几年分别买了3次更好配置的笔记本电脑,但当前这一堆笔记本(还包括过时的打印机等设备),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继续使用的,而且要说报废,也没有报废的去处,卖二手货卖不出几个价钱,况且也没人要,就连收废品的老头都不要,难道真能让我往垃圾箱里一丢了事?

用户1020903 2016-3-23 08:37

靠升级换代洗劫财的套路遭到了自己拉出来的生态圈的坚决抵制,win10就是例子,微软要跟游戏圈、应用圈等各路群众商量才好办事

48815337_997677614 2016-2-20 09:19

我花了七千组装了一台PC,不为别的,就是为了ANSOFT,和COMSOL仿真用的。有时候,媳妇会用AE做些小视频。其余……就感觉不到和两千的电脑有什么区别。

用户791038 2015-11-4 11:07

HTPC,这个绝对就是一个方向!要是电视把iPad取代了!这样就绝对可以升级!

自做自受 2015-10-23 11:43

呵呵~开篇五巨头。个人看好Intel、微软、Dell。企业灵魂之独到之处。

自做自受 2015-10-23 11:20

收藏下来慢慢看慢慢说。

先说说我手头天天在使用还是十年前购置的LifeBook S6231。更换风扇、修理USB插座、更换显示屏灯光等。塑胶料老化断裂没救了。工作正常继续使用。

img_999_45_600.jpg

再看看我1995年8月7日购置的IBM PS50_P75,自身运作正常,就是不适应外部环境了。

img_999_5_480.jpg

借此,最后说一句:科技无能环保,自律节制可以环保。为何要环保?

用户1491955 2015-10-23 10:00

说得对,不是不想换,而是不必换

hdapple_2000_877363590 2015-10-23 09:50

说白了,对于大部分的应用而言,硬件性能基本都够了。并不是人们不想换,是还不用换
相关推荐阅读
用户1631862 2016-06-20 18:25
SI与EMI(一)
Mark为期两天的EMC培训中大概分成四个时间差不多的部分,简单来说分别是SI、PI、回流、屏蔽。而在信号完整性的书籍中,也会把信号完整性 分为:1.信号自身传输的问题(反射,损耗);2.信号与信...
用户1631862 2016-06-06 18:34
EMC学习之电磁辐射
文 | 袁波   一博科技高速先生团队队员   我们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通常习惯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去解释自己不熟悉 的事物。EMC知识更多的涉及到微波和射频,对于像我这种专注于信号完整性而...
用户1631862 2016-05-31 15:18
围殴EMC培训之开篇
前不久高速先生邀请美国著名EMC实战专家Mark I.Montrose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EMC爱好者或者希望了解EMC设计的工程师们也亲临现场参加了培训,我们的高速先生平 ...
用户1631862 2016-05-26 18:18
围殴拓扑和端接之终结篇
上篇文章把拓扑里面最常见的T型和Fly_by型拓扑简单的总结后,本期的围殴话题又该划上句号了,在此也感谢大家的一贯支持和意见,尤其是某些细 心的小伙伴们帮忙指出了中间的一些错误,当然还有我们勤劳得...
用户1631862 2016-05-23 13:52
FLY-BY拓扑,阻抗是怎么不连续的?
相比T拓扑,fly- by在传输较高速率信号时更占优势一些,当然fly-by也并不就是完美的,它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使用fly-by,负载之间有延时差,导致信号不 能同时到达接收端。为解决这个...
用户1631862 2016-05-12 18:36
FLY-BY,你不可不知的两大布线细节(一)
作者听过这样一种说法,DDR的历史,就是一个SI技术变革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拓扑与端接之争。DDR2使用的是T拓扑,发展到DDR3,引入了全新的菊花 链—fly-by结构。使用fly-by并不完全因...
我要评论
3
29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