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沟槽栅低压功率MOSFET 的发展(3)

2012-7-30 15:50 1415 11 11 分类: 消费电子

 

 

  三、减小漂移区电阻RD

 

  在满足耐压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减薄漂移区厚度和增加漂移区掺杂浓度的方法减小RD。另一种减小漂移区电阻的方法是在n-外延层中增加p 型埋层[8]。这种器件称为浮岛单极器件(FLoating Islands unipolar devices),如图6.(b)所示。对于传统VDMOSFET,电场的峰值出现在与n-外延层接触的p 型体区的底部。引入浮岛后,同样的电场尖峰被分成两部分分别出现在两个p 型区表面,如图6.(c)。这样,漂移区的最大电场被分成两部分,从而在同样的外延层掺杂浓度下,击穿电压可以有所上升。或者说,在保持原有的击穿电压下,n-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可以适当提高。[11]中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测试条件下与传统VDMOSFET 相比,FLIMOSFET 的通态电阻最高可以下降33%,同时击穿电压还略有所提高。

 

  图6. a. 传统VDMOSFET;
  b. 带有p 型埋层的FLIMOSFET;
  c. 传统VDMOSFET 和FLIMOSFET 结构中的理论一维电场分布[11]

 

  四、减小衬底电阻 RS

 

  对于超低压MOSFET,很大一部分通态电阻来自于衬底电阻[5][6]。提高衬底的掺杂浓度和减薄衬底的厚度都能有效的减小Rs

 

  五、减小源区接触电阻

 

图7. 制作远端接触结构器件俯视图[9]

 

  当器件制作工艺进入亚微米级时,原胞尺寸变得很小,源区面积的减小使得制作接触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必然带来了接触电阻的增加。早期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将各个原胞的源引出到一起,然后间隔一定的距离集中作接触[9]。结构如图7 所示。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由于接触并不包含在每个原胞中,所以原胞之间的距离可以非常近,使得原胞密度增加从而减小Rds(on)。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一个缺点。因为此结构用栅极多晶硅覆盖了大部分源区,所以栅源电容大幅度提高。因此,[9]的结构需要对此电容作进一步的优化。

 

  另一种方法是将多晶硅栅极完全埋在沟槽之下,而将N+/P+源区做在沟槽的侧壁上[10]。其结构如图8 所示。器件的制造经过三次光刻(刻槽、刻多晶硅和刻属),其它可以完全用自对准工艺。由图8 可以看出,在给定的原胞尺寸下,源区接触面积可以增大几倍(依赖第二次刻蚀的沟槽深度)。这样,避免了为制作源接触而刻意增大源区面积,对减小接触电阻和增加原胞密度都是有所帮助的。实验测得用此结构制得的器件通态比电阻可以达到12.9mΩ·mm2。

 

图8. 源区制作在沟槽侧壁的结构[10]

 

  除此之外,栅极氧化物厚度也会对通态电阻产生一定的影响。[11]中给出了以下三个公式:

 

  其中,L 为沟道长度,W 为总的沟道宽度,μ 为沟道电子迁移率,Vgs 为施加在栅源上的电压,VthMOSFET 的开启电压,εox 为氧化物的介电常数。由(2)(3)可以看出减小Tox 有利于减小Rds,但是会使Cox 变得很大。通过(4)我们发现Tox 并不对FOM 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栅氧还需要承担一部分耐压,所以也应合理选择Tox

 

  另外,在实际器件中还可能存在由于封装或源/漏金属与N+半导体间的非理想接触所形成的附加电阻,这些都需要通过改进工艺进一步消减。

 

原文地址:http://kte99.com/Article/goucaozha_1.html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