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响中的功率放大器知识汇总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机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何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来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难,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一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开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还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环形、R-core及EI变压器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变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台湾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或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地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也比较小,故Hi-End机差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和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或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声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以管机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立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多少电压才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左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抗47K并联,也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明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扩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却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电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机的消耗电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后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少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在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高的电流,所以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丝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都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而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常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出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电流设定是3.5A。
不过是3.5A,看起来也没什么。但A类200W要施加约±75V的工作电压,3.5A×75V×2=525W!200W输出却超过500W消耗。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物。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随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机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