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的刻意引导下,现在说起机器人,感觉工厂里到处都是机器人,或者即将引进机器人,把工人都替换下来。然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不到 200 万台,而中国一年的汽车销量就超过 2000 万台。现在,全球机器人的替代率只有大约0.6%,即99.4%的工作还需要人来完成。目前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为什么没有大规模使用?在技术上和政策上有哪些限制因素?是否存在一个工业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人工的奇点呢?
知乎网友@雷布斯认为,有四个因素的影响:1、成本高成本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关键零部件全靠进口。 比如一个RV40E减速器(减速比105),日本卖给中国是7500人民币,大量采购的时候会优惠一点,而同样的产品卖个欧美,人民币2000-3000.Spinea的减速器就更贵了,一个105减速比的卖到了12000多,83减速比的卖到了20000多,同样卖到欧美,价格只有卖给中国的1/3左右!其他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几乎都进口!!2、人均收入我们向来不以平均收入来评定一个国家发达的程度,在我看来,一个国家好不好,发达不发达,首先看他的农村怎么样。即便是以人均纯收入来定义,那么,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工业机器人发展立马见效。3、就国内的发展而言,一哄而上,都骗取国家经费。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近两年在研发机器人减速器的过程中,调研过不少企业,好多都是搭着幌子拿钱。拿了钱,没有办成事。和汽车差不多,一汽拿了国家一两千亿,要不是靠合资车撑起,早都垮台了。4、核心科技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现在国内做的一般叫 半自动化机器,不能叫机器人。参观过不少厂子,实际上离机器人的要求差得远!知乎网友@许三多则觉得我们现在太过神话目前这些机器人了:1.不要神话机器人,大家所聊的机器人其实只不过是个机器,或者说带一定感知能力的机器,那么既然是个普通机器,应用中就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去奔驰工厂参观,很明显感觉到焊接之类的工艺(需要大力气的)已经在新的生产线得到推广(但是很贵,有机器人的生产线投资约20亿),但是一些小零件或者需要细微精确(但又不那么精确的操作)还都是人工流水线。所以一线的工程师和资本家会很好的权衡成本和收益的;2.不要神话机器人,参考世界机器人大会新松总裁的话:机器人现在按照人类的标准,是个彻彻底底的智障,智障怎么可能大规模替代人?所以说机器人的智能还差的很远,包括视觉伺服,力控制柔顺,人工智能,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都还有很多路要走;3.不同行业机器人渗透程度确实不一样,主要是看成本和收益,我所在的医疗机器人行业,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0万人民币一套,后续还要收耗材费维修费,依然全国医院抢着买,还不是因为买了之后收益大,显得医院逼格高,并且这套机器人确实极大的提升了医生的手术能力,手术可以做的更精准,医生可以坐着更舒服,直觉操作方式也合理,美国卖了两千多套,我觉得这样结合实际需求的机器就该卖的好。总结下,机器人能够推广跟它是不是机器人没关系,跟它的收益和成本关系更大。
关闭
站长推荐
/3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