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关FPGA的一封信(转)

2011-10-26 14:11 1625 6 6 分类: FPGA/CPLD
——九院772所FPGA青年团队学习孙家栋事迹、坚持自主创新、献身航天事业纪实
  “尊敬的孙家栋院士,我们是772所FPGA(现场可编程门列阵)党支部的青年党员与积极分子,2009年您来772所指导时,对FPGA团队寄予厚望的一番话,我们每一个人都铭刻在心,为之求索……”
  这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FPGA团队寄给孙家栋院士的信函言辞恳切,不仅体现了航天青年员工献身航天、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更是让人感受到了航天精神在航天青年中的传承和发扬。
  来到FPGA团队的试验室,不大的办公室里坐满了员工,好几位员工桌上都摆放着《孙家栋故事》一书。
  “这是我们第三季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籍,从孙家栋院士辉煌的航天人生里,我们不仅吸取到了精神营养,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优良的治学方法,这让我们受益匪浅。”几位员工向记者表示。
  772所FPGA部是我国一支专业从事军用及宇航用FPGA研制的科研团队,主要承担我国军用及宇航用FPGA科研及型号研制任务。该团队与孙家栋院士的结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09年,孙家栋院士来到九院772所FPGA部调研指导,当看到试验台上金光闪闪的芯片时,他马上细心地询问芯片的研制进展和技术攻关情况。“FPGA芯片对航天产品太重要了,希望你们尽快实现FPGA的产品化,同时加快研发节奏,使我们的芯片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空间环境的挑战。”临别时,孙家栋再三叮嘱该团队。
  在孙家栋院士的激励下,FPGA团队努力拼搏,已经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款百万门级FPGA产品的攻关,目前正在深入开展FPGA前沿技术研究。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了FPGA产品相关保障工作,确保产品可靠可控。
  “请孙老总放心,我们会继续在宇航级FPGA领域开拓创新,为国家奉献出一流的产品和技术。”信函里透露出来的决心和信念,源自两年来这群航天青年学习孙家栋的真切感受。
  学习,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1951年,孙家栋被公派到前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面对新的语言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要求,孙家栋总是在不断给自己加码。伴随他学习的灯光总是经常亮到凌晨一两点钟。7年的寒窗苦读,让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荣获了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1958年,带着回国效力的美好憧憬,怀揣着真知学识,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摘自《孙家栋故事》
  这一幕幕场景曾多次被FPGA团队热议。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青年孙家栋“用学习报效祖国”的理念,在当今的航天青年身上得到了新的演绎。
  FPGA已经成为引领微电子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作为一种标准方法可解决现代电子系统中成本控制和设计复杂性难题,因其本身具备极高的技术继承性和设计的复杂性,而被称为是微电子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在772所的FPGA试验室,记者看到了在电脑程序上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密麻麻的晶体管分布图,“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想办法优化程序设计。孙家栋院士来访时多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FPGA部副主任陈雷告诉记者,该项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垄断,这使得我国的技术人员在很多设计链条上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破解难题迫在眉睫。
  突围“技术封锁”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自2007年团队组建至今,FPGA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工作日晚上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每一个人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参看文献,并定期在一起交流读书成果。
  到今年,这项学习活动已经坚持4年了。“其中的一篇20多页的文献,我们聚在一起学了一年半,我们研究文章的语法,到后来,我们甚至研究到了作者论文每一句背后想表达的意思。”FPGA部主任助理李学武告诉记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我们把文献研究透了,并能够为自己所用,真是特别有成就感。”
  2009年毕业入职的王慜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姑娘。“刚开始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文献,自己就像在听天书一样,特别痛苦,很多次都想放弃不参与了。后来学孙家栋院士,发现孙老总刚到苏联时也有一段不适应的过程。但是孙老总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努力学习,这为他日后在卫星研制领域独当一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照他的故事,我就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王慜告诉记者,经过努力,她很快成长起来,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我特别感激孙老总,感谢他用他自己的经历陪伴我走过那一段迷茫的日子。”
  自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的“话语权”
  
回首自己走过的航天生涯,孙家栋总会把“自主创新”总结为中国航天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被逼到了‘自主创新’的路上;我希望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摘自《孙家栋故事》
  FPGA团队对孙老总的这番谆谆教诲深有感触。FPGA技术对航天、航空、船舶等军工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外都对这项技术采取了超常规的“封锁措施”。
  在国际学术界经常组织FPGA方面的会议、论坛中,涉及应用领域的对我国完全开放,但涉及芯片设计方面,我国专家却很少被邀请。很多专家都心知肚明:谁能够占领FPGA领域的技术高地,谁就能掌握产业链相关技术领域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近年来,FPGA在型号应用中越来越广泛,FPGA芯片的国产化研制受到了型号“两总”的高度重视。
  作为我国宇航产品FPGA研发的“国家队”,该团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产品带动关键技术研发,FPGA团队实现了所有产品的一次投片成功。
  2007年,FPGA芯片万门级产品成功实现产品化;2009年,国内首例百万门级FPGA研制成功。至此,FPGA团队实现了万、5万、60万和100万门级系列产品的国有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核心元器件国产化进程,保障了型号任务研制需求。
  一步一个脚印,FPGA团队沿着梦想的方向不断攀登。“是孙老总告诫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感谢他让我们攻克技术的意志更坚定。”陈雷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2009年孙家栋院士来访,从战略高度鼓舞了FPGA团队,这为团队日后不断攀登高峰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爱国奉献,是为了描绘多彩的“航天人生”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43年放卫星。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亲自担任总设计师。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摘自《孙家栋故事》
  在学习孙家栋的活动中,FPGA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爱国奉献”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从事这一行的技术人员大都待遇较好,很多猎头公司甚至直接把“挖人电话”打到FPGA团队,开出诱人的薪水,劝他们跳槽。
  “令人特别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团队非常稳定,因为航天事业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团队文化又有很强的凝聚力。”陈雷告诉记者,团队成员里有很多人曾在外企、民企拿过高薪,但是却因为找不到为事业而奋斗的乐趣和“奋发向上、其乐融融”的氛围而离开。陈雷坦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团队的依赖,远远超过了薪水对他的吸引力。
  FPGA团队的工作长年要对着电脑,工作区域是不到两平方米的试验台,每天处理的都是数字和字母……这项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工作却让FPGA团队员工觉得兴趣盎然。“我们现在的工作模式是‘611’,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现在,航天事业高速发展,我们必须要适应这种形势。”
  在FPGA团队里,“帮助别人成功”是积极倡导的文化理念。“孙老总在很多情况下甘为人梯,却很少想到自己。让别人享受成功的乐趣,才能实现事业的腾飞。”陈雷告诉记者,孙老总的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科学作风,已经实实在在地被FPGA团队所吸收。
  去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772所对FPGA部采取了“事业部”的管理模式,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团队既要关注试验室的研制工作,也要关注市场需求。
  刘增荣由于技术全面、性格开朗而被公认为最适合做市场开拓与技术服务工作。“老实说,我是学技术出身的,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技术专业人才。但是孙老总教导我们,如果是组织需要就去做。我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去负责市场开拓。”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去年,刘增荣实现了FPGA产品销售额达百万元的目标,为用户解决了重点FPGA技术难题,也为该所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采访结束时,FPGA团队交给记者厚厚一叠学习孙家栋院士的体会报告。那一笔一画的手写文字,分明是航天青年奉献航天的誓言。相信在这片航天的沃土里,在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引领下,航天青年永远都能拥有事业的“春天”。(黄希)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6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