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芯片的设计
1、芯片设计的基本流程
(1)需求定义:
明确芯片功能(如处理器、存储、通信)、性能指标(速度、功耗、面积)及目标应用场景(消费电子、汽车、工业)。
(2)架构设计:
确定芯片整体框架,包括核心模块(如CPU、GPU、存储单元)的协同方式和数据流路径。
(3)逻辑设计:
通过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VHDL)将架构转化为电路逻辑,生成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
(4)物理设计:
将逻辑代码映射到物理布局,涉及布局布线、时序优化、功耗分析等,需借助EDA工具(如Cadence、Synopsys)。
(5)验证与仿真:
通过仿真测试(前仿、后仿)确保功能正确性,是设计阶段耗时最长的环节。
(1)EDA工具:
依赖高度自动化的设计软件,但先进制程下工具复杂度激增,需解决时序收敛、信号完整性等问题。
(2)IP核复用:
通过集成成熟IP核(如ARM处理器核)加速设计,但需解决兼容性和授权成本问题。
(3)功耗与性能平衡:
低功耗设计(如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与高性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SoC(片上系统):
集成多种功能模块(CPU+GPU+NPU)的单芯片方案,推动小型化和能效提升。
(2)异构计算:
结合CPU、GPU、FPGA等不同架构,优化特定任务效率(如AI推理)。
作者: 碧海长空,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0136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