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志基础到性能优化,本教程系统性讲解log库的核心功能与实战技巧,提供完整案例代码,助力开发者构建高效稳定的嵌入式日志系统。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LuatOS的log库!
tag为日志标识,标识日志来自哪个模块或功能。
比如:在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应用程序中,为每个子系统的日志添加相应的标签,开发人员就能快速定位到问题所在的模块。在一个复杂的Lua脚本里,使用log.info() 函数在关键代码位置,设置输出信息,就能知道程序是否按预期顺序执行。如果你想在程序开头看是否会记录到模块初始化,代码可以这样写:当模块完成初始化,就能在日志打印里看到相关信息了。
当程序执行到log.debug("进入add函数,a = ".. a.. ", b = ".. b)时,它会输出一条日志,明确显示程序已经进入了add函数。 比如:当文件大小超过1MB,你想输出一条警告信息提醒用户,你就可以在代码中使用log.warn()。三、log.warn()
log.warn()主要用于记录一些警告信息,表示程序遇到了一些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还没有导致程序出错,但可能需要我们关注的部分。
当文件大小超过1MB时,程序就会执行log.warn()这行代码,输出一条警告信息,提醒开发者注意下文件大小。 四、 log.error()
具体应用场景:
当除数为0时,输出错误信息:除数不能为0。
比如:想设置为INFO日志模式,不要输出debug日志信息,代码就这样写:
其余模式同理。
示例如下:
以log.info("ABC", "DEF", 123) 为例, 假设该代码位于main.lua的12行。
那么三种风格的输出样式为:
默认风格0的输出样式为:I/user.ABC DEF 123
调试风格1的输出样式为:I/main.lua:12 ABC DEF 123
对比默认风格0,增加了文件名和代码所在行数。
调试风格2的输出样式为:I/user.ABC main.lua:12 DEF 123
对比其他风格,信息位置排放有所区别。
关于log库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