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两种PCB模型的部分电路。顶图:传统设计版本。底图:同样的设计但采用了任意角度的布线。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2:1972年开发的一块基于Intel 8008的计算机中的印刷电路板。(资源来源:DigiBarn计算机博物馆)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3:左边和中间的图:传统自动布线器在紧邻元件之间只能布3根线。右图:任意角度布线时的空间足以在相同路径上布4根线而不违反DRC。
图4:正方形芯片布线:(顶部)正交版图布线要求很大的面积;(中间)任意角度布线不仅有助于缩短导线长度,而且在确保满足所有要求的同时占用更小的面积;(底部)旋转芯片可以提供更好的效果,占用面积可以进一步缩小两倍以上。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5:带旋转芯片功能的任意角度布线是给这种电路板布线的唯一方法。
图6:PCB布线例子:(a)拓扑式自动布线器(完成了100%导线的布线);(b)基于最佳形状的自动布线器(完成了56.3%的导线布线);(c)实际PCB。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7:如何导线段之间有个夹角,那么串扰等级将随这个夹角的增加而减小(d:导线段之间的距离,α:导线段之间的夹角)。
图8:三种导线布线方式。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9:自动移动过孔(淡蓝色圆)和分支点。(a)原始设计的一部分,(b)移动过孔后的设计,(c)分支点(3条红色导线)被自动移动到最佳位置。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0:通过自动优化导线形状消除导线打弯(用线段近似弧线只是为了显示没有弧线的任何角度例子)。(顶部)原始设计,(底部)消除打弯后的设计。红色打弯导线被高亮显示。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1:灰色Steiner树不是最优的,但黑色Steiner树是最优的。
图12:树和(灰色显示的)障碍物。(a)最小生成树,(b)Steiner树。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4:重新构建四引脚子网(a-c):算法步骤。
图15:在自动模式中延时校准可以按串行而不是并行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复次数,并灵活地使用容差。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6:BGA布线。“从外围到中心”的传统方法。
图17:BGA布线。“从中心到外围”的布线方法。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8:BGA布线。(顶部)传统的自动布线器。38个网络没有完成布线。(底部)任意角度的拓扑式自动布线器。所有网络都完成了布线。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图19:一个真实PCB例子。
【分页导航】
• 第1页:背景(一) | • 第2页:背景(二) |
• 第3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一) | • 第4页:任意角度布线的优势(二) |
• 第5页:电磁干扰(EMI) | • 第6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一) |
• 第7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二) | • 第8页:灵活布线的优势(三) |
• 第9页:灵活布线的优势(四) | • 第10页:BGA元件的布线(一) |
•第11页:BGA元件的布线(二) | • 第12页:真实PCB例子和小结 |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