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作者有些残忍。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纳粹党成员,而且是集中营的最强壮最残忍的工作人员。她抛弃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投身纳粹事业,因此,女儿一生都无法原谅她。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当母亲九十岁高龄时,她和女儿郝尔加(也即作者)见面的情形。
郝尔加恨母亲,既是因为母亲的抛弃,也是因为她为母亲的事业而羞耻。狂热、刻薄、恶毒的母亲让她无比厌恶,以至于在母亲九十岁高龄时的会面,她仍无法释怀。郝尔加在文中说:“让我走,妈妈……不,我不恨你,我只不过不能爱你。”
也许是因为战争的记忆太遥远,也许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这样的母亲带给自己的伤害,我对这位母亲却几乎没有憎恨,而是为她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同情。
投身纳粹事业,并不都是母亲的原因。在希特勒的领袖光环和社会狂热气氛的煽动下,普通人很难从那股洪流中抽身而退,就像国内对毛的崇拜一样。而且,作为不愿意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仅仅是照顾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琐事上面,而是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的女性,纳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让郝尔加的母亲感觉到,人生是有价值的。
郝尔加的母亲为丈夫不理解她而痛苦,也为丈夫和她离婚娶了另外的女人而痛苦,虽然这种痛苦表现为她对丈夫和那个女人强烈的诅咒。晚年,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儿女而痛苦,虽然她没有去争取儿女的谅解,而是骗自己说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郝尔加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能够狠下心来抛弃自己,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犹太人,为什么又对纳粹那么忠心耿耿……她也看不到在母亲心中自己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她诱导母亲复述纳粹往事,又在心中狠狠的鄙视她厌恶她。她已经比母亲强大很多,却无法像那位护士一样,安慰照顾母亲的晚年。这位老人曾经带给她的伤害太深,要求她像圣母一样宽容和爱,对她也同样残忍。因为身在局中,所以不能洒脱。
历史上的大事件,其实都是普通人身边的普通事。在我们有生之年,已经看到中国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只不过官方和民间的态度都耐人寻味;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举国之力,唯恐失了颜面,依稀能看到秦始皇修长城的影子……这些都将是未来人眼中的历史。和德国的二战时期一样,它们由一个导火索引发,却点燃了人们心中沉积已久的情感,民族传递下来的情绪、家庭的爱或冷漠、个人心中潜伏的欲望,都在为它提供不息的燃料。最终是幸还是不幸,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用户967031 2014-1-25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