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医院陪产了3天,在家陪了两天,家有两千金,殊为不易。
充电口的布置,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麻烦和系统的事情,特别与线束系统和客户体验都挂钩。群里陆兄问的是直流怎么布,先来谈这个直流&交流口布置,以后再来探讨油口和交流口布置。
现在的直流标准,分Combo和分离式(国标和CHAdeMO)两派,我们先纵览布置的情况。
无论你怎么倒车,总是要考虑两种不同的位置停车条件下客户的插线的方便程度,需要提一句的是,公共直流充电的头+线,如果按照5M的距离来算,真的很重。
正前方:这种设计,客户只能正向倒入停车位。
左前方/右后方:正两个充电桩的设置偏向于左边,无论正向/后向均可。
左后方:充电桩设置需要偏向于右边,对驾驶员而言,有些不友好,因为要跑到另一边。
内部的设计,我这里选了一些典型的图:
IMiEV 这个车,直流和交流口分开布置,线束上直流线束通过线槽后接入电池。这么分开布置,客户很无语的。
LEAF:交流和直流口在一起,电池的配电系统设置在前方,线束距离较短。
B-Class:线束较长,通过前面分电到电池后方。
Combo几辆车:把Eup、Spark、I3放在一起看充电线束布置,其实Combo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布置起来方便。
具体线束设计的这块,参见德尔福在慕尼黑电子展上的一些考虑,我这里节选一些德尔福工程师辛苦Benchmarking的材料。
对EMC的考虑
1.独立屏蔽:屏蔽导线方案;
2.整体屏蔽:
2-A. 编织屏蔽网方案;
2-B. 铝管屏蔽方案;
注:此处主要还是电池放电到Inverter那块的线为主,直流充电的问题与之类似,当然由于电流要稳定一些,问题没有那么苛刻。
对保护的考虑
注:保护管的设计,在拆解车辆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看这些线是如何走的。由于高压线又很敏感,又重,设计的时候比之常规线束要困难许多。
其实改变个位置,处于安全的考虑,将会带来不少的费用更改,不可不察啊。
参考文件:
1)德尔福 慕尼黑电子展讲座 《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Challenge for HEV/EV Electrical System Design》
T.b.K 2015-4-14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