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如日中天,好评如潮,它的做法大都被冠以"最佳实践"。有一位媒体人提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为什么有"丰田方式",却没有"苹果方式"?其实"苹果方式"已经有了,早在2005年,一位叫Jeffrey Cruikshank就写了本书,名字就叫"苹果方式"(The Apple Way)。想必该书是iPod走红后的应景之作,亚马逊(amazon.com)上的读者对其评价很一般。书的封面上说是苹果在管理上的12个经验教训,正文却迷失在一堆堆的历史陈述中。书不成熟,世人了解有限的"苹果方式"也一样模糊。
在我看来,暂且还是不提"苹果方式"为好。如果要叫的话,还是叫做"乔布斯方式"吧。原因有三。
其一,十几年的辉煌还不足够长,还不能说经得住了时间考验,冠以"苹果方式"似乎为时过早。世界商业舞台上,明星公司走马灯似地换,你方唱罢我登场,兴盛衰亡俄顷事。就如生产黑莓的RIM公司,三几年前还是如日中天,在2008年的时候股价都在140美金左右,市值达800亿美金,2011年还荣登Gartner的全球25强供应链的第四名。现在呢?股价只有11美金不到(2012年5月24日),市值只剩下不足60亿美金。苹果、RIM这样的公司,兴衰其实只是一代产品的事。杀手级的技术或产品,只要出现一个,就足以让一个明星公司一蹶不振。生产个人手掌机的Palm、发明手机的摩托罗拉,还有这里说的RIM,都是例子。被奉为传奇的惠普,这些年来也一直如温水中的青蛙,这不,刚宣布裁员27000人。真正经得住考验、能称得上"xx方式"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数代产品都经得住了考验,这意味着几十年、几代CEO的成功,就如GE一样。
或许有人说,苹果成立都几十年了,为什么说只有十几年的辉煌呢?我说的辉煌是指乔布斯1997年重归后的辉煌,当时苹果内外交困,一年亏损成十亿美金。如果之前有过辉煌,早都给抵消掉了。细读维基上苹果的历史,从76年苹果建立到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跟硅谷的很多新创公司没什么两样,大多时间在混乱中度过,有多少可以写入"苹果方式"?从85年到97年,即乔布斯离开的那12年,"灾难"一词充满了苹果的历史:灾难性的新产品、灾难性的供应链、灾难性的领导层。以前在百事可乐卖糖水的Sculley担任CEO成十年,公司的营业额虽然大增;不过从他在美国最差CEO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来看,他领导的苹果不会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复制。从Sculley1994年离任到乔布斯回归,苹果又换了两位CEO,处境艰难,就如戴尔计算机的CEO迈克·戴尔所说的,处于"把公司关了,把钱还给投资人"算了的阶段,自然没什么"苹果方式"可提。乔布斯的回归标志着苹果的重生,离其去世,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是在为恢复盈利而搏斗。所以说,苹果真正的辉煌也就这几年的事。就凭这几年的历史来制造一个"苹果方式",风险还是挺大。
其二,苹果的成功其实是常识的成功,而世人最不愿听到的就是只讲常识的"苹果方式"。如果生搬硬套,为了"苹果方式"而整出一些"秘诀"来,恐怕误导大于诱导,事与愿违。苹果的成功得益于两个常识:在产品开发上复杂度控制得好,在供应链管理上"卓越运营"做得好。就复杂度来说,一方面是产品设计简单。我买了只iPad 3,两岁多的儿子很快就玩得烂熟,转眼就能找到愤怒的小鸟和喜欢的照片。另一方面是产品线很精简。例如iPad 3只有黑白两种,外加16G、32G和64G三种配置。iPhone也差不多。再看看摩托罗拉,一度有50多种手机,光电池就100多种,成了销售预测、生产运营、采购和售后服务的噩梦。结果呢,摩托剥离手机部。
苹果的卓越运营做得好,只要看一下他们现在的CEO库克就知道了。库克是运营管理专家,一手打建了苹果的供应链体系。外界的映象,苹果除了乔布斯会说话外,别的人都只会蒙头干活。也确实是。不管船多大,把舵的只需要一个人,乔布斯定好方向,剩下的就需要一帮水手,干活就是了。从库克开始,从上到下,也确实都是帮干活的。可别弄错,我自诩干活人出身,对"干活的"充满敬意。这些实干家没多少花哨理论,他们朝着大方向走,脚踏实地,把每一件事做好,结果自然就好,这是常识。而除了这些常识外,他们也确实没什么点石成金的秘诀。这就如问一个寿星为什么长寿,答案是他吃饭、睡觉、活动,其实并没什么"长寿之道"一样。
其三,苹果向来剑走偏锋,再加上天才的乔布斯,其可复制性值得怀疑。过去二三十年里,PC行业在走一条软硬件分离、开放系统的路。坚持封闭系统、软硬件结合的公司,能生存到今天的,除了苹果,还真想不起第二个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等也是。你不能说,苹果这样做成功了,那我们也跟风。剑走偏锋,连续在iMac、iPod、iPhone和iPad上取得成功,与其说是苹果的必然,倒不如说是乔布斯的必然、苹果的幸运。人们经常把苹果的成功等同于乔布斯的成功,还是不无道理。既然如此,叫"乔布斯方式"似乎更为准确。乔布斯已经去世,而且是在极端鼎盛的时候去世,盖棺论定,除了给家人亲友的痛楚外,确实是漂亮收场,为"乔布斯方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管理风格上,苹果也是剑走偏锋。与大公司相比,苹果更像一个工作坊,尽管它已经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公司,它的现金储备据说一度比美国政府都多。或许是由乔布斯的艺术家背景有关。与其依赖流程、系统,苹果更依赖人,依赖能人驱动系统和流程。其决策集中在极少数高层手里,例如产品的很多细节都是由乔布斯拍板,可见一斑。在公司建制上,苹果也是典型的集中制,没有事业部,公司更多地是按照职能划分,而不是业务。这对一个每年1000多亿美金营收的大公司来说实属罕见。相比之下,美国很多大公司在某类产品年销量达到10美金左右时,就考虑划分独立的事业部,由一个副总、执行总监或总经理管理。拿同在硅谷的思科来说,十多年前克林顿总统访问时跟CEO钱伯斯开玩笑,说他只有一个副总统,都管理不过来,而钱伯斯有三十几个副总裁(在英语中,副总裁与副总统叫法相同),真是佩服。这也足以见得思科有多少事业部了。苹果的这种结构,或许跟他们异常简单的产品线不无关系。但这些都让苹果看上去更像个异数,像个艺术家而不是生意人。相比之下,生意人,即使伟大如洛克菲勒者,可复制的可能性都会高于艺术家 -- 你就是没法列出一个清单来,说按照这些做,10年以后你就成了达芬奇。
此外,苹果的成功只在苹果得到验证,准确地说,只是在乔布斯的苹果得到验证 ---- 他离开的那些年苹果很挣扎,他去世后的苹果会如何发展还得拭目以待。"丰田方式"则不但在丰田有几十年的成功经历,而且在丰田外的很多地方得到验证。例如丰田与通用汽车在硅谷的北边合资建厂,通用出设施和员工,丰田出管理。同样的设施、同样的员工,在通用的管理下无以为继,关门大吉;在丰田的管理下起死复生,在人工成本那样高的硅谷,一直是美国境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盈利的汽车厂。
不提"苹果方式",也因为我希望苹果能继续辉煌一段时间。就如魔咒,卓越的公司,一旦被冠以"xx方式",也就到走下坡路的时候。"xx方式"的背后,傲慢的成分多于自豪,而没有比傲慢更能摧毁一个优秀的公司的了。我喜欢苹果,就是喜欢它低调、务实、不尚空谈的风格。这么多年,我还从没看到哪个苹果人在大会上侃侃而谈,分享"苹果方式"。这是好事。如果有一天,当你看到苹果人大谈特谈时,这也意味着苹果时代结束了,到了吃老本、提当年勇的时候,就如你所熟悉的那些大牌公司一样:他们都曾经辉煌过,而现在则只是躺在历史的辉煌上,张口闭口祖上的"最佳实践",如同八旗子弟,重温"曾经阔过"的旧梦。
用户993521 2013-6-18 15:08
领赛科技一直致力于上游各电子厂商的库存呆滞物料的评估、供应链整合、回收、代销等多种库存呆滞料管理方案;欲了解更多,请访问http://www.loonsam.com,或Email致jamal#loonsam.com(将#替换为@)
CELL:137255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