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独立制造岛在中国不流行说起

2013-6-6 11:31 1377 10 12 分类: 采购与分销

九十年代初,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张曙教授的"独立制造岛"名噪一时,但当时听学机械的朋友们讲,国内采用该技术的公司还很少。一直想不通。最近读《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 Based Competition),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工业界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生产设备是按照工种摆放,例如车床都放在一起,成为车床组;铣床、刨床也各自集中。产品是批处理,一道一道地通过各个机床中心。这对于大批量生产挺有效,但当品种多、批量小的时候,进度排程就很困难,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就挺长,而且很难估计。美国的传统大工业,例如汽车生产,是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的代表。

独立制造岛技术是围绕产品(组)排放设备。例如对某个或某类产品,划定专用的车床、铣床、刨床等,组成一个小的生产车间,成为一个manufacturing cell(译为"独立制造岛"非常贴切)。独立制造岛自成体系,灵活性高,排程、进度控制大多由一线操作人员完成,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层介入。同样的产品,日本企业能经济、有效地生产出更多的批量、更小的品种,与他们广泛采用独立制造岛不无关系。

打个简单的比方。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就如农业:春天在一块地种麦子,秋天收割后碾下麦子,运到邻村磨成面,面拿回家,烙成饼,到街上去卖。这活儿都是批处理,专业分工较强,例如种地的跟磨面是一般都是不同的人。独立制造岛就如自家的厨房:蔬菜放在冰箱里,拿出来,到水槽里洗了,放到案板上切了,随手炒了,就上桌了。这些活动都在一个很小的、独立的环境发生,专业分工并不是很细,就如洗菜、切菜、炒菜的都是同一个人。

采用批量流水线生产,初衷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得工业产品能够走入千家万户。但是,随着品种增加,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协调管理、进度排程就非常复杂,需要很多管理层的资源来协调、控制。相应地,间接费用(overhead)就很高。相反,独立制造岛环境里,生产线工人的生产效率没有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高,因为工人做多个工种,专业分工不细,但独立制造岛环境中管理、协调很少,管理人员明显少于流水线的大批量环境,间接费用就很低。两者加起来,总成本还是低于大批量流水线。我在《基于时间的竞争》一书中看到一个例子,清楚地表明同样的产量,日本企业用独立制造岛,需要的制造工人较美国的流水线大批量稍多,但美国需要的管理人员则明显要多于日本。

独立制造岛下,设备的利用率一般较低,这意味着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在国内,人工便宜、设备贵的情况下,独立制造岛不流行也有道理。另外,更重要的是,国内以大批量生产为主,传统生产线有其优势。但是,等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进入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时,独立制造岛的优势就会显现。

现代工业分三类,也是三个台阶,分别由Volume(批量), Variety(品种)和Velocity(速度)来驱动,简写为三个V。Volume driven是批量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成本,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一个台阶。科学管理是围绕批量经济构建的。一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就是在大批量生产行业的发展。纺织、玩具、家电等都是批量行业的代表。经济发展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产品的多样性就要求高了,这时经济就进入品种驱动(variety driven)的阶段。

例如在20世纪初期,福特汽车走批量生产的道路,汽车就一种型号(型号T),一个颜色(黑色),成本大幅下降,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但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希望更多的选择,汽车进入品种驱动阶段,福特没有意识到,通用意识到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成功地超越福特,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厂。此外,进入品种驱动也往往是迫于全球竞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第一步就是进入批量行业,借助低廉的人工成本,逼得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批量小、专业度高、附加值和利润率高的产品领域,就如欧美在过去三四十年的经历。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的下一步也要这么走。中国的未来不是大批量工业,而是小批量工业;主导生产的不再是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线,而是更灵活、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独立制造岛是其中一种。

现代工业的第三个台阶是速度经济(velocity driven)。消费者要求批量经济的低价格、品种经济的多样选择,还有更短的交付时间。试想想典型的电商环境: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不再是多走一公里路,而是多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获取最好的价格、最好的样式,以及最短的交货时间。应对这个挑战,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合作。单纯的生产方式已经无能为力,因为生产环节就占整个交货周期的10%左右;生产成本"软一元"的降低也同样有限,必须在渠道等"硬三元"要效益。链主的身份变为乐队指挥,只有指导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才有可能在速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但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性,能够快速地应对变化,就如同生产环节的独立制造岛。所以,独立制造岛的灵活生产,应上升到供应链各环节的灵活运营。供应链主作为"乐队指挥"没法面面俱到,把供应链的每个细节都打理地井井有条,否则就又陷入大企业病的泥淖。这是供应链管理的高境界,也是跨国企业的大挑战。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2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956229 2013-6-7 09:20

manufacturing cell或者production Cell,制造单元或者生产单元,10多年前就很流行了,现在基本上大一点的公司都在用,有些公司还有BUS Station的元素加入,实现实时的补充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需的物料。

用户3809340 2013-6-7 09:19

中国未来20年内“小批量制造”也许会多起来,但cell还有更多的障碍。其一是工人需要掌握更多种的技能,在职业化不够好没成为精髓的中国,让他们“做更多的活”和学更多的技能,都是很艰难的,也许要和老板要几倍工资了。其二是好不容易形成了蓝领阶层的工头们,变成了不用干多少体力活的升级领导,你让他们咋办?回头劳动?骨子里是不想做事的整体,或者说其中的最优秀分子正好是不想做事的,会带来怎样的导向!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我要评论
2
1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