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在硅谷,看到很多技术公司的起落沉浮。明星公司走马灯似地换,你方唱罢我登场,兴亡盛衰俄顷事。
这些技术公司,鲜有例外,都起始于富有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工程师。他们以创新立业,不分昼夜地干活,开发了伟大的产品,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好公司,然后融资、上市,赚地盆满钵满。上市了,融到很多钱,公司规模更大了,运营就是个挑战,工程师们玩不转,就得靠运营专家介入。好产品加上好运营,公司就变得伟大,股价节节攀高,成为华尔街的新宠,这就进入公司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即运营管理阶段。
在第二阶段,工程师文化还在,创新力犹存,但运营专家们的抢班**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对那些聪明但桀骜不驯的工程师们,包括创始人,华尔街和董事会都不怎么待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这些人就离开,换个点,从头开始,成了硅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遍又一遍地创业、上市、抽身而退,再创业,再上市,连环创业。华人中间,有不少这样的人。苹果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也是这样的主。他在1985年被董事会踢出苹果后,几年时间,创立了两个公司,都不错。
在这个阶段,公司绩效好,华尔街的期望也更高,要你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地交出同样好的成绩单。太好太坏都不行,华尔街最不喜欢的就是惊奇,好的、坏的概不例外 -- 他们更在乎的不是你实际作出了多少成绩,而是你做出的是不是你说过你要做出的。这时候产品进入成熟期。优秀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嘛,已经是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对华尔街和投资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重要的是报营收时的那几个数字。而能把这几个数字做好的非财务专家莫属,公司也就成了个财务公司,进入第三阶段。
这时候,工程师们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自叹沦为干苦力的。运营专家们要么摇身一变,成为数字专家,投诚了财务团队;要么退居二线,唯财务指标马首是瞻,只顾低头拉车,在财务专家们的"紧箍咒"下讨生活。公司很大,系统、流程、制度健全,聪明人也不少,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就是开发不出好产品来,患上了典型的"大公司病"。于是就一个又一个地买公司,寄希望于别人把聪明的孩子养下来,自己买过来养大。公司并购,失败者十之**,于是当年高价买进的就低价卖出,做"一马换二羊、二羊换四兔"的生意。结果还是没法创新,于是就归于平庸,幸运的,死于温水煮青蛙;不幸的,在杀手级的技术和产品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这是技术公司的发展路径,苹果似乎也不会例外。
苹果的发展阶段可以乔布斯的来去划界。1985年乔布斯离开前,苹果是典型的技术公司。一帮聪明的工程师,在艺术家乔布斯的领导下,倒腾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来,有划时代的精品,也有失败地一塌糊涂的。就如一个还不成熟的天才艺术家,灵光不时闪现,但还没到样样皆精品的地步。这时的苹果处于技术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从乔布斯离开到1997年回归,苹果总体上失去了方向。没有了那个最好的工程师、艺术家,这苹果不再是个优秀的技术公司,虽说在规模上更大了,但既没有优秀的产品,也没有一流的运营,只能算是虚胖。无怪乎,到了快倒闭的边缘。
1997年乔布斯回归,标志着苹果重新回到技术公司的正轨。在外历练十多年,连续创建两个技术公司,乔布斯完成了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推出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产品,包括iMac、iPod、iPhone和iPad,让苹果在技术公司这一阶段达到登峰造极。但这功劳并不能由艺术家和工程师们独享,运营专家们应该分得很大一块饼。离开了库克和他的供应链、运营团队,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们注定会在预测、生产、销售的泥淖里不能自拔。可以说,苹果在这个阶段的成功,不但体现在技术、产品上的登峰造极,而且是向运营管理专家传递火炬,让公司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即运营管理阶段。
乔布斯的苹果时代更像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由人驱动流程、系统。每个项目、每件事,都有个"直接责任人"。苹果几乎在每个领域都雇了最优秀的人,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驱动公司的运作,管理系统、机制也很简单,如果说不是简陋的话。例如乔布斯不喜欢复杂的人事机构,苹果的组织结构很扁平,没有GE等大公司常见的总经理职位,跨职能团队工作也远非一些大公司那么普遍,团队也非常小,据说把网页浏览器Safari从计算机移植到平板,主要的程序就是由两个人的团队写的。这对那些同等营收规模的公司看来不可思议。苹果的系统也是很简陋,很多大公司常见的系统,例如供应和需求管理系统,顶多只能说是原始。我有一个朋友,年前去苹果的总部面试,异常惊讶地发现苹果给她的项目就是实施一个需求管理系统,而类似的系统在别的公司都运行多年了。我曾经问苹果的一个全球管理经理,苹果是如何给供应商预测,答曰Excel和Email。当然,苹果异常简单的产品组合也用不着太复杂的系统来管理,但如果你是生产大型设备,有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几十种配置的话,你就麻烦大了。
2011年,乔布斯的去世和库克接任CEO,标志着苹果进入运营管理的新时代,即技术公司的第二阶段。你不能说这个划界是黑白分明。苹果的优秀,就在于这个过渡自乔布斯回归就开始,在他谢幕时完美交班。在乔布斯回到苹果的第二年,库克加入苹果,一直主管苹果的运营和供应链,把卓越运营的理念灌输到苹果的各个角落。这卓越运营,伴随着乔布斯的"小公司文化",例如"个人负责制",对支持苹果的新产品导入和成功运营,功不可没。在过去十多年里,库克在公司的地位逐步上升,直到成为公司的一把手,也标志着运营管理在公司的地位提升。
而摆在库克面前的,除了与乐观其败的舆论作斗争外,就是尽量延缓"大公司病"的到来,让苹果多辉煌些时日。乔布斯无法替代。个人英雄的技术时代在苹果一去不返。所以,你不能期望苹果继续沿用乔布斯时代的管理方法。乔布斯是个异数,要求苛刻,不尽情理,独断专横,不管用哪个标准来衡量,都不是个职业经理人的典范。但他如传奇的中医,把那些毒药凑到一起,熬出来的药却能治病。这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他独特的经历。库克不是也不可能成这样的中医。他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扬长避短,完善公司的系统、流程、建制,让这么大的一个公司能够稳定下来。苹果这几年爆炸式地成长,成为全球最值钱公司的那一刻,就如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外面的光鲜,其实掩盖了不少隐忧。爆炸式地坍塌,其实就是一两个新产品的事,要不是自己推出的产品不尽人意,要么是市场上出现杀手级产品。这在技术公司、快速消费品领域实在太常见。
创业难,守成更难。苹果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的那一刻起,就算正式给放到火上烤了。应该没多少人期望苹果的股票会继续飙升。但期望维持高位的呢,恐怕是绝大多数。而对苹果来说,不进则退,从华尔街的香饽饽变成投资者的敌人的风险很真实。苹果的压力不但是开发下一个杀手级的产品,而且是让华尔街和投资人开心。投资人比消费者更难取悦,苹果很容易陷入两面作战,两面皆输的局面。为了让投资人高兴,苹果十几年来首次配发股息,标志着公司进入成熟期。手头800多亿美金的现金也是压力。投资新产品,用不了那么多;买公司,没什么好公司可买;回购股票,其实是在做数字游戏。
乔布斯时代,苹果着力取悦消费者,尽管显得对消费者待理不理。产品好,消费者喜欢,财源滚滚,股票节节高,投资人的事'而就自然解决了。乔布斯可以不理投资人,因为投资人对他有信心,知道他能整出一流的产品,给大家一个惊喜。他就如一个调皮的学生,但因为成绩好,老师也睁只眼闭只眼。库克不是。不管是在消费者还是投资人眼中,库克都还没有证明过自己。乔布斯后的苹果也没有。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看投资人的脸色行事,按照华尔街的规矩做事,乖乖就范,而苹果最大的悲剧就在这里。这是宿命,没法摆脱。华尔街能让一个公司变大,但绝少听说过能让一个公司变伟大。戴着伟大的光环,苹果一天天陷入大公司的泥淖,从它采取守势、在市场上屡起诉讼可见一斑。公司因进取心而伟大,犹如800磅重的大猩猩,苹果正在失去进取心。
perfectsemi_220531586 2016-1-14 13:24
用户1430628 2016-1-14 08:49
自做自受 2016-1-13 13:33
“新老板”可谓之干父之蛊。
元老,蛊挂爻里有示。
用户831148 2013-6-11 21:41
用户701128 2013-6-11 10:11
用户1583840 2013-6-9 15:57
yanzyzlh_937739565 2013-6-9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