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乐趣”网站(www.mindmeters.com)是个很让人喜欢的博客网站。作者大都是与新闻、媒介有关,很多人有东西方的教育、生活、工作背景。有些文章有点小资,但也不乏新意。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说一个人必须有一个不以之为生的职业。颇有感触。
有啥的卖啥。人都是靠自己最擅长的谋生,挑夫走卒也罢,文人学士也罢。但当一个人以某个职业为生的时候,对这个职业而言,这人就失去了独立性。例如记者写稿,本来没错;但如果靠那被写单位的回扣,则其稿件失去独立性。教授靠讲学为生,但如果他的报酬直接与学生的评估有关,则容易引起讲课内容投学生之好,教给学生的并不一定是最应该教的。一个人喜欢发表演讲,因为他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不一定最受欢迎;但如果他以演讲为生,他的积极性则可能受到影响,因为他得考虑听众喜欢听什么,结果不能畅所欲言。
这就是说,如果你想真正享受某个职业,把它与谋生的职业分开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独立性来自没有利益关系。任何东西,如果与自己有利益关系,则失去其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你的观点则未必就是最客观的。你的快乐也罢,忧愁也罢,就不一定最客观。没有客观性,你则失去了真实性。没有真实性,你的思想也罢,观点也罢,还能长久吗?鲁迅写了很多耐读的杂文,但如果他也活到解放后,转入人民政府的文协,拿着政府的工资,他还能讥讽政治,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名人都是靠成名前默默无闻时的成就传世,不管是文学也罢,科学也罢。为什么成名后就很少有传世之作呢?因为盛名之下,一举一动都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甚至一帮人的利益。做得好、做得坏,影响很大。他们在他们所成名的行业已经失去了独立性,一个曾经令他们昼夜不寝、为之倾倒的职业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职业。这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他们职业生命的终止。想想看,如果梵高的画在生前就能卖千百万美元,他还能创造那么多的传世之作吗?
套用泰戈尔的话,当以某个职业为生时,无异于给自由的鸟儿的翅膀挂上了黄金。
自做自受 2014-5-30 14:31
如题,必须,为生,职业,几个关键词组成的一句话,显然是有条件的,所谓潜在的、默认的、约定俗成的条件。
个人理解。
必须,是建立在有明确目的、有必得需求的前提下。就是有意识。
为生,是为了生存。最基本的就是活命。潜意识。
职业,百度百科解释: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可见,题目中的职业是特指: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前意识。其实文中列举的职业有新闻、媒体、记者、教授。
所以,完整来说,题目全意为:
生存有保障之前提下,为了个人精神目的和需求(兴趣),你必须有一个不以之为生的第二职业。
一职兼得,可取。所以现实中一职兼得更多更普遍。
此文领我加深理解佛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及其对应的本我、自我、超我。也相应理解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www.mindmeters.com,有特色,慢慢看。不过看到这个域名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我曾经常去的www.mindmeister.com/。
用户3809340 2014-5-30 09:37
很好。人必须谋生,但谋得能力多到大大超出生存所需以后的利益驱使,成为原来兴趣和理想所在事业的坟墓,或者并未发大财或进入利益群体却非常被动地被裹挟地“不得已”,各类众生不一而足。但如果心灵还在,或曲线救国事业有成之后靠自己富余能力回头栽培梦想,或另辟蹊径,都是可以的:王石黄明们。但还有更多梦想能力也强、时势却一直不允许的理想携带者,看来还有一条路就是让自己更加辛苦: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职业之外,业余去做理想:短期目标就是为了把理想养着不让她干枯了,其实是让自己的心不会死掉;那么长期下来出现机会将她“扶正”之时,也许自己就不会是一个没有准备好的人了,更可惜的是当自己本来是这里的最资深爱好者、却已经“丢生”了!我觉得这是给更大群体的路子,是更贴近本文题目的做法,也是发达国家知识分子们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很多人都在自己谋生职业之外有一到几个非常深入的创造性的兴趣爱好。
用户943108 2013-9-21 10:56
xyh45_431528256 2013-8-21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