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供应链:大并不是伟大

2014-7-4 17:29 4945 18 33 分类: 采购与分销

大公司是规模大,但并不一定是伟大。有很多公司,例如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动辄成千亿美金的销售额,但充其量是规模大而已,连年亏损,市场价值往往连一些中小公司都不如,就更谈不上伟大了。这些巨无霸,移动缓慢,就如中古世纪的恐龙,成为化石是迟早的事。

 

看看他们的供应链,却是惊人的一致。

 

高复杂度。这些巨无霸动辄有几十成百个产品线,每个产品线下面的种类就更多。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其根源,是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分散经营,不能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集中精力与分散经营本身是一对矛盾体:公司一般都是因为侧重主业,做得好而变大,市场价值升高(这时的大有点伟大的味道,因为它确实做得比竞争对手好);但变大后,股东就驱使公司多样化,以减轻风险,于是就走上变庞大的路。例如美国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几家绩效好的都是单一产品的中型公司(年度营业额在十亿、二十亿美金左右)。华尔街的分析家们的评价是绩效好是好,但是单一产品,风险高。股东们更是给管理层施加压力,要求产品多元化。一位CEO调侃道,你们难道是让我们成为那些半死不活的多产品公司才开心吗?

主业发达,公司的资金一般都很充裕,管理层也面临压力,因为他们得为闲散资金找出路,总不能老放在银行里。于是就向别的领域发展。而且人的天性是喜欢做新鲜的东西。有钱,有人,有客户群,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这也是很多大公司的共性。再加上分部、部门等的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产品就上马了。但是,公司已经很大,官僚机制复杂,产品开发速度、成本结构等往往比不过那些专一产品的小公司,于是就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不好,掉入大公司的陷阱。

产品线数量失控,导致供应链高度复杂。一个公司的供应链设置总有个基本平台,这个平台是实现规模效益所必须的,例如生产、仓储、运输、分销渠道等。运营层得在基本框架上支持多种产品,而有些产品之间的搭接很小,那就只有定制,给现有的供应链系统、流程打上各种各样的补丁;定制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复杂;复杂的结果就是效率越来越低;没有效率就没有竞争力。

看看那些曾经伟大过的公司,从伟大转为庞大,八成经历了这个过程。伟大如英特尔者,也逃不过这一劫。2005年前后,AMD打得英特尔满地找牙的时候,正是英特尔在多个领域乐此不疲的时候。笔者当时听英特尔一位叫Don MacDonald的副总裁关于数字家庭的报告,深感英特尔的触角伸得可真够长。结果没过多久,英特尔就开始动刀,砍掉一些非主业务,解雇了10500人(总员工数的10%),集中力量应对AMD的挑战。然后就是AMD的股票一路跌下来,英特尔又过了几年好日子。

在运营层面,供应链的高度复杂度体现为库存高、交货时间长、反应欠灵敏、客户服务水平一般、供应链产能过剩。一句话:都是没效率的体现。拿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来说,应用材料是行业老大,营业额在100亿美金左右,典型的巨无霸,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它的库存周转率是每年3.6次。相应的,竞争对手如泛林研发(Lam Research,也是我的老东家)的规模只及应用材料的五分之一,却是相应产品领域的佼佼者,库存周转在6.3次(2007年数据)。这个行业的库存成本是30%左右,应用材料的库存动辄是十几亿美金(他们以前在“搞运动”式的清理库存时,动辄就注销几千万美金的库存),想想光这库存就压了多少资金,带来多少成本!这也是前者的股价一直在十几美金左右徘徊,而后者则从2003年的十几美金一路飙升到2010年的60美金左右。

库存是企业运营水平的标尺。产品线数量失控、供应链高度复杂为高库存定下基调;供应链的低效率,例如产品质量低、响应速度慢、供应商群膨胀等则为高库存推波助澜。有趣的是,高库存并不意味着高客户服务水平。为什么?相信干过这行的人都知道,库存高,往往是因为放着太多用不着的东西;用得着的呢,往往没有。这就是库存控制中的墨菲定律:有用的没有,没用的很多。原因呢,计划上的先天不足(例如计划流程混乱、计划方法欠佳),以及执行上的拖泥带水(例如供应商的交货不准时、质量不稳定、生产部门进度计划频频改变)。计划与执行成为一对负循环:计划差,就得由执行来补足,时常催货就是一种表现,结果扰乱原有的执行计划,导致总体执行更不可靠;执行不可靠,计划就得考虑更大的富裕系数,结果就是库存膨胀,更加彰显供应链的产能瓶颈,结果导致整个供应链过激反应,系统增加库存。等到大家缓过气来,发现大家都坐在一堆库存上。于是就开始减库存。同样由于计划上的不足,减库存减过了头,造成短缺,恶性循环重新来过。

大公司,行为保守,库存一旦加上去就很难拿下来:加上去时已经得到批准,是“合法”的,库存高是高,但不会有人拿你怎么样。但拿下来,则可能有风险,为公司省钱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别人或别的部门找麻烦(听过库存控制中的另一“墨菲定律”没有:放着的时候没用,拿掉的时候就断料)。这在有些内部山头林立、部门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大公司更是如此。结果是那些行将就木的巨无霸们,供应链的一端守着一堆用不掉的零部件,另一端守着一堆卖不掉的货,整个一垃圾仓库。

库存是放上去容易、拿下来难,公司的流程、制度也是。大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案了,就是在现有的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上打绷带。后来问题没了,但这些“绷带”还是留在那儿,让供应链更低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产品刚投产时,供应商的生产流程不稳定,次品率较高。作为解决方案,公司的质量部门要求供应商在生产流程中加入多个检验点,搜集各种数据,做各种分析。后来产品质量稳定了,质检流程还是照旧,因为谁都不愿承担“万一出了问题”的风险。这种避险心理是大公司的通病,也是供应链越来越低效的一个原因。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大”已经不是问题,“庞大”成了问题。特别是大型的国企、央企,迷信重资产运作,公司、供应链庞大不堪,资产回报率一路走低,异常低下,比如在2012年只有4%左右,跟银行存款利息差不多。这是个大问题,其解决方案在供应链运营和管理上,是我的下一本书的重点。有些文章已经发表到我的“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感兴趣的可以先睹为快。

庞大是表面现象,庞大的后面是复杂,而复杂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了生存,巨无霸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成功了,大公司就重回伟大公司的行列(例如IBM);不成功,则成为下一个并购对象。总的来说,从小到伟大到庞大的多,从庞大重回伟大的少。而其关键措施就是聚焦核心业务,降低产品和组织的复杂度,比如收缩产品线,砍掉过多的不盈利的产品;缩减供应商数量、集中采购;关停并转生产设施,砍掉多余人员。简化了组织和产品线,才能降低流程的复杂度,提高流程效率,集中精力做价值最高的事。

机构精简是降低复杂度的一大举措。大公司就如大树,定期得把枝枝桠桠修一下。在北美,大公司的重振大都由裁员开始。公司大了,人浮于事,事浮于人。人再多,总会有足够的事做;钱再多,总会有各种项目花出去。闲人越多,效率越低。为什么?闲人们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给别人制造出很多麻烦来,比如把自己千方百计设计到流程中,层层“把关”;为了证明自己忙,做事反倒拖拉,一天能完成的,非用两天、三天。难怪美国有句话,说if you want it done, give it to a busy person(如果你想把件事儿给结了,交给个忙人吧)。

很多大公司,不管业务多忙,总有大批的闲人;不管任何时候,砍掉5%、10%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大损失,反倒让公司的效率更高。在硅谷,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裁员,一次是2001年后的网络泡沫破灭,比如我所在的公司从5000余人一路砍到2000人不到(我是在裁员结束后进入公司的,但还是切身感受到大幅裁员的影响);另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高科技公司的大幅裁员,有些公司高达百分之二三十。裁员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不降反升,而且是大幅上升。就美国整体而言,这两次大型的衰退之后几年,生产效率都创下历史新高,公司的盈利也达到历史高点,这也是美国能够从衰退中快速恢复的关键。

遗憾的是,不管是裁员还是砍产品,都是极端行为。在没有压力,特别是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管理者鲜有动力来做这样的大手术:都知道是闲人,但花的是公司的钱,我来惹这人干嘛?再说闲人也不是百无一用啊,有些事还是可以给你做的,总比你自己做强。都知道有些产品不盈利,只能让供应链更复杂、成本更高,但每一个产品后面都有后台,都站着一个老总,这就如每个孩子都是有爸妈生出来的一样。你把他的产品给砍了,他的团队自然就不要了;没了团队,要他这老总干什么?他不跟你拼命才怪了。这些都是产品、组织的复杂度过度膨胀的根源,而且跟公司的规模、所有制、国别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你不从产品、组织入手,又绝无可能解决这复杂度的问题:产品的复杂度决定了组织、流程和供应链的复杂度,因为复杂的产品线需要复杂的组织、流程和供应链来支持;组织复杂,在部门利益和闲人们的驱动下,公司的流程只能越来越复杂,效率越来越低下。这些都是大公司病,要解决,不但需要决心,而且需要技巧。

对于本土的大型国企、央企来说,一没决心,二不懂技巧,注定是很难瘦身,打建伟大的供应链。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决心,但还在摸索方法论。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做地更好。但如何缩短学习曲线,降低试错成本,是摆在这些公司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 

文章评论15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3809340 2014-7-16 15:59

所言极是!一蹴既然不能而就,说的就是下几代的过程了;那么临老不但责无旁贷要自身求变,“老”者们的一些积淀一定会帮到他们,也会帮到自己。

用户1012514 2014-7-16 15:17

“灌输”的方式现在不是一家独大了,我们的下一代开始讲究“创造性思维”了——当然,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已有苗头。而我们,只能临老还求变了。

用户3809340 2014-7-16 09:28

如果说“灌输”,那不是正常过程,而更加又回到中国方式的所谓教育理念了,更加远离我的观点而已。只能是有探索需要的人,自己有动力自己去找。老师嘛,只是提供一条建议的路,让学生以后也许可以受益。更重要的是,从根本层面得知:理论本身是什么,与实践的直接结合有多美妙,特别是,有多容易:只要你们从年轻时就开始离开灌输式的方式,开始动用自己的头脑,知识和悟性就会有的。

用户1012514 2014-7-14 09:44

部分赞同,尤其是对于后起之国的行为的描述非常准。但略怀疑向普通人从最前沿到最基础的解释是否有必要?很多时候,普通人并不需要了解得那么多那么深入~~

用户3809340 2014-7-11 09:44

确实是很有难度,特别是一个后起国里,太多东西都是从表面照抄为了快速赶超所学的夹生饭,而同时另外一批所谓学术人员也在做,就成了完全无用甚至他们自己也并非真懂的所谓理论了:他们的故弄玄虚正是让您感觉理论很遥远因而晕或者无用的根源;而让您晕或者“一旦大家都懂就一定不是有深度理论”的结论,远非事情本该如此。其实在现代科技发源地的欧美,“理论结合实际”或者“产学研”口号虽然远没有中国喊得响,但实际上多数理论本身就是直接来源于实践,并且直接指导实践着的。极少数尖端抽象理论也是有,而那是在更加高度抽象层面,同样也是解决着非常有用的实践问题(较长期的问题),并非像国内的“理论”就一定是大量完全无用工作的代名词(且不说那些造假的比例吧)。笔者国内国外又国内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界和产业界经验,请相信我的眼光吧,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到硅谷或欧洲某些研究中心去访问下,理解下什么叫人类理性等基本问题的传承吧。本人在信号处理和语音技术领域,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跟普通人从最前沿理论到实际到每行代码再到系统运行去进行解释,从没感到过理论一定要脱离实践、然后再靠口号给喊回来的必要。当然别的领域也应该如此。

用户1012514 2014-7-10 15:59

有点难,很多理论都是让人晕乎乎地。真是完全没门槛,大众都明了的,好像归于常识了吧。

用户3809340 2014-7-10 09:53

不好意思“晕”到您了!其实可以简单地说:理论从一出来,就要有法判断它能否用,否则不是好理论,不如不提。古代容易,现代难些。例如好的数学家,应该是任何别人来自实践的问题都能浅易解答,而非等别人给他抽象好了才能解。

用户1012514 2014-7-10 09:36

佩服你们两位,说得我头晕脑胀——“知行合一”不就是哲学课上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吗?

用户3809340 2014-7-10 09:24

知行合一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时,已难做到:怎样以己有限之实践入口,落实自己的“知”到大千世界中大家都还实践很不到位的“行”中自己的“行”里。但那时即使行得不到位,几乎也很难有判断的方法,自己和别人都难判断,高手无非也就是在茶余饭后摇头晃脑能够继续娓娓道来即可,他的高朋们也难说不:因为大家的实践都很粗浅,都难实际鉴定。但现代社会生产力已经超过需求,特别是社会分工已经这样精细,任何人的道行体现在自己小小领域中的实践仍然很难,却能够被别人睽睽众目去定量地判断(当然有悟性者也会自己时常去上升检讨一下)。您怎么办?明白了身在现代仍然继续努力用古代哲人去规约自己的心灵或找些指导实践中发财的“灵感”么?还是也只要摇头晃脑念点古文就满足了呢。。。哈!现代控制论里有“开环、闭环”的说法,就是说您的理论(知)能否有足够好的被判断检验的方式(行,包括您这位导师和诸多信众的)。大量“成功学”讲座卖价极高,其实只是去听了别人的口才,他是不会负责你听了后能够有成功的效果的,也就是说那是一个极其容易的开环系统,课程已经设计成让听者完全无法判断其有否用处,虽然课程题目是极为实用主义的题目!。。。。整个社会其实需要的是再深一步的自己独立的思想。在任何实践里、用任何语言都能够表达的真思想。

用户1772501 2014-7-9 15:19

最近正好看到守仁先生的“知行合一”,简简单单的4个字,千百年下来,知者甚多,能合一者了了。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我要评论
15
18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