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供应链运营是本土企业的短板

2014-12-19 16:30 2557 5 7 分类: 采购与分销

我们知道,在企业运营铁三角中,企业有三个主导职能:(1)开发一个好产品,这是设计/产品管理的任务;(2)卖一个好价钱,这是营销/需求管理的任务;(3)以合适的成本和速度生产出来,这是供应链运营的职能。这三个职能相当于凳子的三条腿,只有三条腿都有力,而且一样长,凳子才会站稳。

不管是访问公司,还是在培训中,我经常问这个问题:在你们公司,是前端的产品(设计/营销)做得好,还是后端的供应链运营做得好?我期望的答案是供应链运营更好,因为媒体上连篇累牍讲的,都是我们在技术、产品上与成熟市场的差距;而供应链运营,即把质量做好、交期做短、成本做低,在我们这样一个生产大国,理所当然应该做得不错。但鲜有例外,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恰恰相反。起初我想这会不会是偏见,因为我问的人大多来自供应链运营领域,对自己职能的不足之处了解太多,看到的多为负面。但是,在后来一些针对设计、市场和高层管理的培训中,答案也是一样:我们的产品有改进之处,但供应链运营更差。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正因为明白产品、技术差距大,本土企业投入巨资来加强研发。比如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研发占GDP的百分比差不多翻了两番;而同一期间,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有投入就有产出。二三十年来,本土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与全球顶尖竞争对手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而供应链运营了,因为人口红利和偏低的汇率,反倒被表面的低成本所掩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就成了短板。这就如一家老两口,老太太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一副病泱泱的样子,三天两头看医生,反而长寿;倒是从来没嚷过一声的老先生,大家都觉得没事,结果突然一病不起,竟然先走了。

图:中国研发投资占GDP的百分比逐年上升

比如华为,这些年来营收的10%投入研发,雷打不动;每年40多亿美金的研发投入,几万人的研发团队,数万专利,难有匹敌。但是,华为的支持职能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成为短板,反过来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任正非意识到这点,说华为要花5年左右的时间来提高这些支持职能。供应链运营,包括计划、生产、采购、物流等职能,正是任正非所讲的支持职能的主要构成。

其实很早的时候,华为就意识到供应链运营的重要性。从1997年到2005年,华为全面导入IBM的管理方式,除了集成产品开发(IPD),还有集成供应链(ISC),这为华为后来成十年打下了基础。但问题是,华为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是围绕高利润、高成本但快速响应的通信设备业务构建,在过去成十年,由于华为业务的多元化,从通信设备发展到终端和芯片业务,以及企业服务业务,这种单一的供应链难以适应不同业务的需求,比如低利润、低成本的手机业务,以及非典型制造业的芯片业务,就不适应。而为适应这些新业务所作的种种定制,只是给供应链打上种种补丁,让整个流程和系统更复杂、更低效。这就是华为的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华为在这些年一直试图改进,比如对端对端的流程改进,就是这种种努力中的一部分。

相比而言,本土大部分企业在供应链运营上的差距就更大。如果你一直在建制完善的跨国企业做,你很难想象到这些企业的运营水平。比如我到过一些生产企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有些在研发方面有一流的海外团队,产品设计水平挺高,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市场;而供应链运营方面了,却连ERP都没有,每年成百亿的业务,几十亿的采购额,主要在Excel上完成;有的虽然有ERP系统,但是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功能却没有:客户订单来了,材料清单虽然可以打开,可是需求没法跟材料的库存冲减,需要人工一条条来判断,以确定采购量。想想看,光由人来做ERP 做的事,那得多少人力投入,准确度和质量还不说。

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但在供应链运营水平低的公司,症状却都很相像:固定投资高昂,但产能还是不足;库存堆积如山,但客户要的却没有;供应链运营忙如热锅上的蚂蚁,从计划到生产到采购,干的活儿都一样:催料。结果呢,生意做了不少,但成本更高,而且越来越高----一旦业务量增幅下降或不增长,公司的成本压力就山大,盈利空间被一再挤压。

这些公司无论规模大小,感觉上都处于临界状态,随时可能爆炸。比如有个企业三年营收持平,却订单大幅积压,加班成常态,连办公室人员都得周末下车间加班,明知干不了多少活,但也是鼓舞生产线的士气啊。同时,这些企业随着规模的增大,流程越来越复杂,到处是补丁,效率也越来越低,要顺利办成一件事越来越不可能。出了问题,也不知从哪里着手来解决。从上到下,从前端到后端,人人都在救火,人人都深陷活在当下的泥淖里而不能自拔。

在这些企业,供应链运营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供应链运营先是被销售扣做人质:销售啥单都接,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不管从供应链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是否值得做;"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能接到单,你就做不出来?"迫于压力,作为供应链运营,就只能如清华大学的朱恒源教授说的,只有"死给你看"的份,不计工本地往出做。结果生意是做成了,但没赚到钱。救火成常态,逐渐地,供应链运营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个个都是急单,忙也忙不到哪里去,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于是运营就把销售扣做人质,公司初创时期的以客户为中心,逐渐被部门利益所取代,职能之间摩擦不断。有些公司规模虽然还不大,大公司病却一点也不轻,创始人在的时候,尚能镇得住各个山头;创始人一退休,很多企业里就山头林立,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根本问题呢,就是供应链没法以适当的成本、速度有效响应市场需求。

2015年1月下旬/2月上旬,我计划来国内,做春节前的最后一轮培训,会专门探讨供应链运营,即如何把成本做下来、速度做上去。这是围绕我的畅销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42、43和44次培训。除了供应链管理,该培训还会覆盖供应商管理、整合,以及从“小采购”到“大采购”等公司经常面对的问题,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大多来自操作层面,反映的却是战略层的问题,有很强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2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754532 2014-12-23 16:53

very good!

用户436455 2014-12-23 09:21

OK

用户1317325 2008-8-21 10:07

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外来和尚会念经,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红杏出墙......

这个不是按一般逻辑来排名,需要智慧!

国产东东要如何赢得国人喜爱?这问题还是个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管咋地,还是拭目以待吧!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2
5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