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将驱动中国经济成长

2015-11-15 17:08 4007 13 22 分类: 采购与分销

《哈佛商业评论》的网站上有China’s Economy, in Six Charts一文,用六张图表简单而形象地阐述中国经济。其中一张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说在过去三十年里,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源,远远高过劳动力和生产效率。比如在过去10年里,中国GDP年增长率为9.7%,其中四分之三来自资本投入。文章指出,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经济增长的放缓,未来的增长将主要来自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和管理创新。用一句套话讲,就是向管理要效益。

这些年的资本投入多为简单的扩大再生产。结果是业务在增长,成本也水涨船高,而且增长地更快。相应地,企业的盈利水平持续下降。经营最好的那些公司也不例外。比如就华为来说,10年前的利润率大致在15%,一路降到2011年以来的连续8%。一旦行业陷入低迷,或者宏观经济放缓,企业的盈利压力就更大,甚至亏本,陷入“增长陷阱”,即高成本下的低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这是本土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重资产驱动下的扩张获得了市场,失去了利润;做大了规模,丧失了竞争力。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不是明亏也是暗亏。有的账面盈利,但不是来自主营业务,往往是卖掉一块地、剥离一些子公司的结果。

这些年的资本投入多为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业务在增长,过度投资带来的固定资产成本也水涨船高,而且增长得更快。相应地,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比如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24%,连续3年下降,大企业利润增长落后于营业收入和资产增长速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营收利润率不到美国500强的一半。中国500强的资产利润率为1.36%,也是连续3年下降,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如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例如有个企业,800多亿的固定资产,净利润只有十几亿。800多亿存银行,每年也可赚二三十亿的利息。那几万员工送到街头做劳务,每人每年也能倒腾回来几千块的利润吧?还有些公司,固定资产过千亿,投资回报率连1%都不到,还是靠变卖资产得来的。这还不算那些在亏本的巨无霸们。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不产出,就是很多企业的困境。

重资产增长确实到了穷途末路。经营利润率低、资产回报每况日下,本土企业当然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各种管理药方一一试过,从ISO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到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供应链管理。例如飞机制造行业全面导入六西格玛,比北美同行也晚不了几年;丰田系统的精益生产就更是养活了不少顾问,据说有些丰田的老工人做培训、现场指导,一天收费上万美金。这几年物流供应链管理又成了热门,自然少不了教授们来凑热闹,某重点大学的教授竟然让学生写“供应链环境下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围绕质量、成本、进度等目标管理,跟供应链管理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教授没学过、没做过、没研究过,也不愿学、不愿做、不愿研究,典型的“三无教授”,就在表面飘,哪个名词时髦就冲那个去,结果是误人子弟。企业也一样,管理概念追时髦,新名词一个接一个,但多是表面文章。例如有些企业推行六西格玛,项目都做完了,才戴上六西格玛的帽子充数,供宣传之用。精益生产就更是阳春白雪,成了一些“专家”们的自娱自乐。于是,向管理要效益就成了句空话。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本土企业的问题,从本质讲,可以归纳为三个:前端杂、后端重、中间乱。而解决方案呢,很大一部分在供应链管理上。

前端杂是说产品和需求的复杂度。在增长战略的驱动下,企业的产品线越来越长,产品型号越来越多,零部件设计越来越独特,导致批量越来越小,规模效益丧失。复杂的产品需要复杂的组织和流程来支持。产品、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一起,成为高成本的驱动器,表现为规模越大,成本就越高、速度就越慢。这是典型的大企业病。说是大企业,其实小企业也是同样。企业资金充裕,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就这样,高复杂度侵入到公司的角角落落,成了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的根源。

后端重,说的是重资产运作。同样在增长战略的驱动下,企业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厂房、仓库、配送中心,买了一台又一台的设备,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门店。固定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营收和利润的增速,资产的边际产出递减,资产回报率越来越低。重资产运作有国家政策因素,比如国资委推动央企做大“做强”,那么这些央企就大规模地并购、竖向集成。从根本上看,重资产的实质是没有能力从市场有效获取资源,即供应链整合和管理能力薄弱,所以就选择自己投资,走重资产的路。

中间乱,主要是指企业强于执行而弱于计划,没法有效平衡需求和供应,对接营销和供应链。一方面,计划的先天不足只能由执行来弥补,执行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计划的不足最后往往形成库存,库存成本高昂。有句话说,表面上赚了,但都赚到库存里了----库存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库存周转慢、呆滞库存多,导致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报率低。库存源自计划上的先天不足和执行上的拖泥带水。计划是个主要因素,如果要给库存找个主要责任方的话。

复杂度高,就没有规模效益,成本就做不下来,企业的利润率就上不去。重资产、高库存,则注定投资的回报率做不上去。向管理要效益,归根到底就是这两个指标: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这两个指标是结果,不是根源;根源是复杂度、重资产和高库存。向管理要效益,就是要前端防杂,把复杂度控制住,以控制成本;后端减重,走轻资产之路,以提高资产回报率;中间治乱,改善计划,以降低库存。三管齐下,是解决高增长后期各种问题的关键。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9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768838 2015-12-14 09:45

用户1855342 2015-12-10 15:17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1858323 2015-12-1 10:19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1745057 2015-11-22 14:12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东莞元宝代理Microchip长电二三极管 2015-11-21 16:01

“三管齐下,是解决高增长后期各种问题的关键。”!高人,何时来东莞?

a.e_zr_777983628 2015-11-19 11:14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693465 2015-11-18 17:28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3809340 2015-11-17 09:04

未来的增长将主要来自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和管理创新。用一句套话讲,就是向管理要效益”,似乎前半句还提到“技术”,并且是先于“管理”,后半句结论就只有管理了?这个误导是全文核心基础么?当然LZ专业是供应链管理,仅从管理角度谈开来无可非议,技术方面也许并不内行因而无话可说。但是这和题目就不太搭了:是说“经济发展新的核心动力”的大题目。。。

管理的实施本身也需要一些技术手段,但我认为最大的技术是企业生产制造的那些产品中的核心技术。30年来特别是后10多年来,技术一直没有长进,至今“转型”也只是看到了必要性,而没有任何可行的路子,这个才是问题症结。所有这些年来,技术基本都是拿来的,包括了整条流水线的买进,自己几乎不了解其中任何基本原理,跟不要说在那些基础上的革新了。于是就只有还是从制造和LZ看到那些供应链、库存、市场需求上那些似乎所有人都看得到的环节下点功夫、再次挖掘一些。我感到实在已经枯竭了,因为所有环节都是人去实施的环节,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概念有了也只应该看到基于咱们国人的总体素质,实施起来还是要大打折扣的。需要的不仅是这些管理环节的继续精深的努力,更是科技本身的发展。要在企业内部逐渐走起来。从较好的工匠精深在已有进口技术上学通一些开始,逐渐回到原理,替代甚至超越某些局部。这样才有些逐渐走好的希望,而不是在濒死的僵尸上在希望挖掘太多!!!

用户1691297 2015-11-17 08:35

好博文,打赏10积分。

用户724803 2008-8-21 10:07

笔记本就是携带方便,并不是特别好用。

性价比高的CRM+进销存管理平台,涵括了客户管理,采购管理,入库出库的申请和审批,发货管理,库间调拨,库存盘点,销售数据统计,销售数据同期对比等等功能,互联网和局域网都可用,免费体验网址:http://www.zbintel.com/demo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9
13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