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重资产就如头顶磨盘,到了穷途末路‏

2015-11-9 21:21 2136 14 15 分类: 采购与分销

有个故事说,从前在一个宴会上,大家酒饱饭足后就开始娱乐:舞剑的舞剑,吟诗的吟诗,再不济的也猜个酒令。有一个莽汉,除了一身蛮力气,什么都不会。轮到他了,他说,那我就给大家顶个磨盘吧。他走到院里,把几百斤重的石磨卸下来,顶在头上。虽说花了很多力气,但这又有什么好看?于是就有了这句歇后语:头顶磨盘——吃力不讨好。

这几年,你看国内的很多企业,重资产扩张,走的其实也是头顶磨盘的路。

比如说在海运行业,前几年运力短缺,海运企业大幅投入固定资产;这两年需求疲软,运力大幅供过于求,行业亏损。有个海运公司,固定资产(主要是船)都奔2000亿元去了,2012年只盈利13亿,投资回报率0.8%,大致是银行利息的五分之一,还是靠变卖资产赚的。该公司要转型,说我们不能只做船运,那是做苦力;我们要做供应链管理,即为货主提供海运、清关、保险、融资、甚至采购、库存管理等一揽子服务,为客户增加更多的价值。这思路没错,因为马士基等为数不多的海运公司之所以盈利,主要是得益于这样的供应链服务。可这供应链管理怎么做呢?有员工说,我们是大公司,资金充沛,可以为客户垫资,这可是我们的优势,而且“供应链金融”正热着呢,应该做。

不过细想想,这个海运公司遇到麻烦了,就是因为固定投资太多,资金积压厉害,是重资产经营的恶果;现在进入“供应链金融”,为客户做融资,无非是在重资产经营的路上走地更远,而且是在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作为船运公司,你在本业上都经营不善,资产运作不良,凭什么能在别的重资产领域做地更好?其实这些供应链服务,每个领域都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不能把做“供应链管理”误解为做“供应链”:前者是管理供应链,轻资产,核心是管理能力;后者是扩张入具体的职能,重资产,核心是资产投入。这个海运公司要做的是管理供应链,即整合各专业公司的力量,打包提供给客户。这就如在建筑行业,总包管理通过整合不同专业工种公司的力量,来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而很多总包公司本身已没有施工力量了。当然你也知道,钱大都由总包公司赚了,而不是干苦力的建筑公司。

本土制造业具备全球优势,得益于我们在生产制造上大量投入。但年复一年的高投入下,边际效益递减,资产回报率越来越低。极端例子如光伏行业,整个行业基本上破产了。钢铁、煤炭、重工机械,凡是你能想到的,很少没有产能不供过于求的。发展离不开投资,但资产不能是增长的唯一驱动力。重资产走向极端的时候,麻烦也就来了。例如三一重工,500亿左右的营业额,却按3000亿的规模铺固定资产的摊子,4万亿经济刺激过后,建筑设备市场需求疲软,固定成本高企,这就成了大问题。再如振华重工,从20072008年,固定资产几乎翻倍,净增56亿,巨额折旧下,尽管如今营业额已经超过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公司盈利还有一大段路走。还有中国一重,2008年固定资产只有24亿,到了2012年急剧上升到71.4亿元,而营收反而从102亿减少到84亿。这快50亿元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多在生产制造能力。中国一重已经有很多生产能力全球领先,其短板,或者说投资回报最高之处已经不是制造能力,而是管理能力,即整合不同资源,尤其是外来资源的管理能力。

那么像一重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地向制造领域砸钱呢?我想这跟企业的舒服区不无关系。人有舒服区,企业也是。咱是生产出身,那就守着生产不放松。但别忘了,让你成功的,也会让你失败,或者说,没有什么比让你成功的更能让你失败了(nothing fails like success)。这些企业苦力做惯了,所以思路都是从做苦力出发,可忘了老祖先说的“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完不成从劳力到劳心的转变,我们干的八成都是头顶磨盘的苦力活,吃力不赚钱。

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经验:这些年,有些日本供应商产能不足,交货周期奇长,但要想让他们投资固定资产,简直比登天还难。美国公司也是。就如乔布斯说的(大意),新产品上市,中国供应商几个月就建好厂房招好人了,而放在美国供应商上,没个一年半载,合同都谈不下来。为什么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这样保守呢?他们难道不知道做生意吗?不是的。他们经历过从高增长到低增长的过程,被重资产烫过手,怕了,谨慎了。相反,中国这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本土企业的过分自信,“无知者无畏”,不知道一路冲高,冲到最高点,前面就是悬崖:营收增长一旦放缓甚至负增长(这是必然的,就如人不能一直长个儿一样),大量固定投资带来的固定成本没法相应调整,企业就陷入“高成本、低增长”的“增长陷阱”,从此走上不归路。

那作为企业,人家都在千帆竞发,我们总不能沉舟侧畔,为规避风险而不发展啊。发展是要发展,只是不能延续重资产投入的发展轨迹,最终走上绝路。与其一条路走到黑,最终被市场一棒子打懵,不如壮士断臂,自己淘汰自己的营运模式,向轻资产过渡。这是很多欧美企业的经历,例如IBM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就是成功的转型。即使那些没完成这样转型的企业,例如惠普、戴尔计算机,也早就摈弃了重资产的运作模式。

本土企业中,领先者如海尔已经意识到这点。海尔几年前就开始转型,力图把资源投放到“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与市场),外包投资回报低的生产制造。这是个巨大的转变。想想看,海尔之所以是海尔,就是因为它能够制造白电产品,现在要外包生产,没有合适的供应商,产品设计也要模块化,供应链管理更得上台阶,困难可想而知。但这些问题不是海尔特有的;IBM们转型时,面临的问题比这更严重:海尔的问题再多,别忘了中国是制造大国,供应商都在国内,基础不错,开发也比较容易;IBM们当时则不得不远跨重洋,到低成本国家来开发供应商。其实没有合适的供应商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永远都在跟不合适的供应商打交道,因为等他们合适了,质量、技术没问题了,成本就成了问题,我们得继续往更低成本区过渡,开始新的轮回,远的如欧美企业的全球采购,近的如富士康的内迁,就是例子;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供应商管理能力,以开发供应商、打造合适的供应商群;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供应商、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不愿投入资源来提高。从另一方面讲,本土企业偏好重资产扩张,部分根源也是供应商、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当企业没法有效管理和利用市场上的资源时,就会走竖向集成/横向集成的路,即重资产战略。

从重资产转为轻资产运营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管理能力,即对整个供应链的管控能力。十几年前我刚到硅谷,供职的公司正在走外包之路。别的部门大都在裁员,而采购部却在招人,而且招的是薪资水平数倍于采购员的经理人员。这些人大多来自别的成熟行业,带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确保找到和开发合适的供应商,并且管理供应商和供应链绩效,为公司的成功转型立下汗马功劳,也成功地证明了在轻资产战略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生产,而是采购和供应链管理。

从深层次讲,人们对“微笑曲线”的理解有误:研发、市场是核心竞争力,没错;生产制造在很多行业不再是核心竞争力,也没错;但外包生产(轻资产)后,如果没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公司几无成功的可能。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但包括研发和市场,而且包括供应链的管理和整合能力。这也是苹果这样的公司能成功的关键:有一流的研发团队,能开发出一流的产品;有一流的营销策略,能把产品卖出去;更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团队,确保能以适当的成本递交完美订单。完美的产品、完美的营销,再加上一流的供应链执行,三条腿走路,才造就了今天的苹果。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1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东莞元宝代理Microchip长电二三极管 2015-11-11 15:27

"一流的供应链执行'!您干的这行,与CEO 、CFO CTO一样了!恭喜啊!

用户937720 2011-5-24 13:19

讲解的不错

ok-lee_280086119 2010-5-20 22:52

真的很好笑!以前砸自已冰箱的人现在想去砸老外的,如果海尔收购不成购则罢了,如果成购了,一句话: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上面有的评论所说的不支持海尔就不爱国,那此人真幼稚得可怜,国美黄总是推销最多海尔产品的人,那按此说法最爱国的人目前身在何方?懂家电行业的人都知道国产家电大品牌无一不是供应商帮他们堆起来的,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有时候了解一个行业再去评论一个事情,中国人几千年过去还是免不了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海尔到了今天连欲速则不达此最浅显的道理也不懂,真令人叹息!

用户683278 2010-5-18 13:35

有点意思

用户706971 2010-5-14 12:38

关键是文化的融合,首先海尔自己要破茧而出,自己突破自己。

用户810989 2010-5-14 09:21

反对收购。

用户805191 2010-3-29 09:22

希望海尔能收购成功,也希望收购后两者能完美融合。但是感觉目前海尔的整个运营机制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否则不利于后续发展。

用户836468 2010-3-19 11:36

必须的能 一定能的 这个是一个事实。呵呵

用户1555438 2010-3-11 14:16

曙海嵌入式学院提供以下课程的培训--中国最大的FPGA,DSP和3G手机通信培训机构:
FPGA培训,DSP培训,MTK培训,Android培训,Symbian培训,iPhone培训,单片机培训,Candence PCB培训,Vxworks培训等。
网址: http://www.51qianru.cn
上海总部电话:021-51875830 深圳:0755-61280252 北京:010-51292078

用户1513871 2010-3-4 12:34

肤浅了不是?浅薄了不是?中国历史上也殖民了不少民族,现在不一样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世界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只要看看世界500强这些年的排名变化就知道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不要只看眼下,这个世界绝对是中国企业的天下,劳动力就是资本!中国人肯学!中国人的活力都在心里,大家别小瞧了,从农田里出来的中国人最大的资本就是能吃苦!实干!

相关推荐阅读
刘宝红 2016-06-18 07:35
前后驱动,中间控制:推荐刘宝红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一口气读完了刘宝红先生的第二本专著,《三管齐下改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的解决方案》,总共大约花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总体感觉是四个字:共鸣!过瘾! 本书共分三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前端...
刘宝红 2016-06-06 17:32
治大国若烹小鲜——供应链怕折腾
《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家就如炒小虾小鱼一样。小虾小鱼,要轻手轻脚地炒,要不都给炒碎了。国家虽大,其实也一样,经不住大折腾。顺其自然,改良的效果好过革命。 ...
刘宝红 2016-05-28 16:02
学历替代不了经历,经历也替代不了学历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
刘宝红 2016-05-18 10:46
我,不是我们
一位首席采购官告诉我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新到一个公司时,需要整体提升采购与供应链部门的水平,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从外面招聘新鲜血液。该公司地处美国中部,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虽说是该州的首...
刘宝红 2016-05-13 12:03
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里,我几十次来往于北美和国内,深切感受到,企业成本压力大、库存水平高、投资回报低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三大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不管是几千亿的大公司,还是几千万的小公司,都欠缺系统的解决方...
刘宝红 2016-05-11 14:39
有计划地生活 – Life with a Plan
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认为那是美国人与我们的最大区别。等到来了美国,见得多了,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相反,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区别呢多的是,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1
14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