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职业发展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1
    2024-11-17 01:10
    132 次阅读|
    1 个评论
    在国内的众多自媒体上,一直在说当前国内职场发生的各种现象,还有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职场梗”,有人将其归结为过度内卷,也有乘机制造焦虑的文章,更有AI将替代人类职业的各种所谓的“名人说”(传言)。但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是因为全球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断裂影响了大产业发展,还是真的因为网传的现代职场太卷了? 为此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为什么35岁是个很难跨过去的“槛”?为什么AI那么容易造成职场恐慌?最终我在上个月,动手翻译了一篇海外观点文章,内容说的是全球人口下降造成的一系列职场问题,以及有哪些解决策略。说不上一定很有用,但比较有利于看清职场现实。 我想,一旦看清楚了混乱现象背后的逻辑,我们也就不会有过多焦虑和迷茫了吧!感兴趣的可以移步我翻译的这篇文章: 《未来职场,如何应对人口下降的挑战》 。或许它对正在从事技术工作的你没有任何启发,但也或许会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和新视角。 总之,随缘吧,分享译文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vQzjep7Z3q3pRkUGnblh0g -------- 本文首发于【牛言喵语】公众号,由 姚晶磊 翻译(非原创)。 公众号【牛言喵语】,主张并推动跨界思维与职场经验,欢迎关注!
  • 热度 3
    2023-3-6 20:51
    1313 次阅读|
    0 个评论
    求知若饥,大智如愚,这是乔布斯说的,很多工程师把这句话作为工程师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工程师是科学家;工程师是艺术家;工程师也是思想家。”实际上,工程师是利用自然科学来创造工程的人。工程既是物质的也是思想上的。许多不朽的工程,伟大的发明以及出神入化的技术方案,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的瑰丽,而作为工程师则更应该看到设计的灵魂。因此我 们应该深入的理解“工程师也是艺术家和思想家”。工程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工程师思想的结晶。一部精密的机械设备,一个高效而又健壮的程序,一个 复杂而又无懈可击的电路,这些都反映着一些杰出工程师的思想和灵魂,有时你甚至会认为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设计中。 成为一个杰出工程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许多优秀的电子工程师都是从小作为电子爱好者的。爱好不仅要体现在行动中更要深入内心甚至深入骨髓。有许多人问:“每天应该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中和 工作中?”可以肯定一份耕耘就会换来一份收获,但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想取得成功并不是比赛谁花的时间最多,而是看谁付出了更多的“思考”。不要以为一个学生坐在自习教室里看了多少小时的书就是“勤奋”,也可能比呆在寝室里的学生还要“懒惰”。也就是说“勤奋”是大脑的勤奋,而不是身体和和形式上的勤奋。 一次一个人问一个工程师,你每天花多长时间来工作,回答:“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思考。” 要多思考,每天早起床后刷牙的时候、上班的路上、吃饭的时候甚至和别人谈话的空闲瞬间都有可能诞生灵感。我很多设计思路和灵感就是在跑步或散步的时候想到的。同时,热爱工程师职业的前提是一定要能领略到工程和自然科学中的美感。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从科学的常识到科学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生活中。 然后,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习惯,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素材的选取。成为一个工程师确实有很多品质是天生的和决定性的,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也只是一些辅助措施。主要是自己要多动手,多感悟。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比如, PCB 的设计,可以从低速电路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高速电路,场,阻抗控制等角度考虑,这样能极大的拓展思维。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 10 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 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 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 程师职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 也好,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 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思考了。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 惯,比如思考深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但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自然科学好比一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这个就是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的巨大魅力所在。数学公式就好比文章中的文字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请问问自己你对这个“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 的景象吗?工作中很多优秀的工程师随笔可以写出很多方程,门外汉会惊讶的说记忆力真好。其他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描述的“花园”记不清,可依然能清楚的描述出来。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 你对自然科学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我的意见是: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要提高 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所以工程师要注重概念性的思考然后深入进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靠死记硬背在这个行业不会走的太远。
  • 热度 9
    2021-1-6 13:07
    4474 次阅读|
    8 个评论
    首先,我觉得,人在职场发展,没有年龄造成的代际关系,只有按权责和能力进行的分工。 如果临近35岁的你,实在是担忧自己会因年龄歧视被淘汰,那么你只需要做到这么3小点: 把35岁的谬论从你大脑里清理出去,因为被媒体热炒、哗众取宠的大众观点,不值得你追随,那只会造成心理暗示而害了你! 尝试盘点自己的职场优势和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短板(与当前发展比)。请记住成功的路上不该走神,努力肯定会有机会! 无论如何,你拥有的潜心多年而积累的行业经验和能力,永远会比后面经验少的有利!最不该放弃的就是持久动力! 总而言之,你进入职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人的这一生的努力,总归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你都拼命努力到现在了!如果因为社会传言而选择放弃,那你就真的输了!因此,至少我,永远就只会给你“加强自己”的发展建议。 那些,热切提倡35岁退出职场的人,恰恰是一帮不求上进,也不想为工作努力的人,因为他们其实最害怕的是依靠能力的直接竞争。 如果一个人懒得努力,那就让他随波逐流去吧!有的人你就算给他现成的机会,他们也还会嫌弃。 我非常确信,不努力的那些人,势必会为他们的35岁危机买单。
  • 热度 4
    2021-1-6 09:06
    2901 次阅读|
    1 个评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主要是要看每家企业的价值观的,像GE这类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跨文化取得成功,势必会有比较开放、推动知识发展、激励人才的价值观和文化。 但对于某些本土企业来说,真的是有一些“任人唯亲”的职场潜规则存在,而且还不在少数。在我亲历过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本土企业,就层目睹过一些常手段,例举如下,以供防范: 对招来的高层职业经理人采取有意压制或限制(其原因有敏感性,不便展开),常辅以不懂专业的“亲信”作为传声筒,甚至是直线领导、成果质询者,导致引进人才流失; 在顶层规划中为“亲信”们定位关键岗位,采用未来预留的方式招用外部优秀人才入职,在他们做出业绩和成套成果之后,再用手段迫使人才离职并用“亲信”替换; 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高层目光短浅和缺少自信,不重视人才、知识与文化的进步。 为此,我常提醒朋友里卓有成就的人才们,当看到本土企业画出的精美大饼时,请务必深度思考,特别是那些看似光鲜的,但是需要跨城市文化的机会(如打着“人才引进”、“专家特聘”等旗号的机会)。我就曾经有位前同事听信某本土企业画的大饼,举家搬迁和定居在举目无亲的小城市工作,勤勤恳恳数十年,结果年过40岁就被找理由打压出门了,从此在那个小地方,再无机会翻身。 觉得这个话题说深说多,就会有点儿黑暗,不继续举例了。
  • 热度 8
    2020-7-9 08:42
    2903 次阅读|
    2 个评论
    因学历起点不完美,我年轻时的职业道路比较曲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机会点确实都挺不错,以前则觉得实在是太不合理了!经历过一些对能力要求很高的企业,他们对学历反倒不看重,一些公司规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自己的职场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此例举几个: ——— 守时: 有前外企雇主要求必须守时,包括上班要每天提前15分钟到公司,并有专门的培训告诉你这15分钟怎么用,如果你只是每天卡着时间按时到,一旦出了差错,那就无法免责。多少年之后,我依旧有这个习惯,每天提前15-20分钟就进办公室了,完成那套以前的准备工作,它在任何公司都适用。 ——— 兴趣: 在一家外企,入职后试用期期间,要学习公司HR给的书目中的任意一本书,而且那些书与工作完全无关,诸如:珠宝、游艇、咖啡、红酒、汽车……,试用期转正时要给全体演讲一堂兴趣课,以讲课效果决定你能否转正,为此有些人虽然有业绩也没能转正,新人当时背后骂HR多事和不专业。但其实这样一轮自学过后,我发现我跟客户有了新奇的话题,另外我也不怯场了,还能有自己的逻辑回答提问。好处颇多。 ——— 被动出名: 在一家外资IT公司工作过,这家公司的文化非常个性,公司规定上班不准串岗,但是可以找同事请教问题,被请教的人必须提出有偿帮助的要求(以羊肉串计数),而求助人必须要买好羊肉串再请教问题。结果那是我吃羊肉串最多的地方,只要指导同事,就有羊肉串可以吃。公司还规定必须指导人自己解决把羊肉串吃完的问题,吃不下的可以分给同事、其它部门,甚至敲门分给CEO老大,或者去给同楼的其它公司。这个文化好处非常多,拉近了部门间的距离,让每一个内敛但水平高的人都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热门人物。 ——— 更多,有空再写吧。
相关资源